乡土中国摘抄经典语录,乡土中国摘抄及感悟

广告位招租
联系电话:13518188210

以提纲形式梳理《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摘抄经典语录

读《乡土中国》
年后到现在,两周左右的时间一直在读一本书,可以说几乎是跪着读完的,那就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此书只有104页,原以为是一本研究乡土民情的书,茶余饭后乐一乐,然而这本书读起来就是一本教科书,而且是社会学伦理学的专业书籍,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学基础的理工狗,每一页读的无比的费劲,至今仍有很多内容读不懂。今天我把自己笔记内容整理一番,用一种的不同的视角来看待社会。
介绍一下我理解的作者的行文逻辑。本书一共十四章,每一章之间相互联系,层层深入,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中国社会的基层,乡土社会的基本特色,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交流方式,文字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第二,乡土社会的格局特色,乡土在这种格局中秩序如何维持。第三,乡土社会的统治特色,主要有横暴权力,同意权利,教化权力,时势权利与乡土社会的关系。
一,乡土本色
乡土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是守着直接向土里讨生活的传统,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泥土孕育我们的民族,也束缚着民族的发展。因为土是固定,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化,也就形成人与空间的关系,不流动,只有少量的外出。
不流动,变化小,人们只有有限的活动空间,接触的是有限的人,这些人基本是周围的熟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的社会。
我们的现代社会不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的传统礼俗无法来应对这个现代社会。
乡下人并不比城里人愚钝,只是两者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的生活经验,擅长的领域不同。乡下人不识字,这也不能来证明乡下人愚钝。文字,是什么时候去需要呢?人与人之间不能直接讲话,来代话的是文字。人与人不能直接讲话,主要有这两种情况:空间阻隔,时间阻隔。文字传达的信息是不完整的,没有表情动作,具体的语境等。
1.空间阻隔
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也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面对面的社群,不存在空间阻隔,直接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这里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是具有大家公认的象征意义,是社会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只能在同一个群体里,有相似的经验,相似的环境,否则难以理解,这也就是方言的存在,已经方言能以单独进行剥离翻译的原因。
2.时间阻隔
一方面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一方面是社会的时代之隔。
学习能力建立在反复“习”的基础上,把本能的东西进行磨练,进而有新的做法,学习必须打破今昔之隔,要依靠我们的记忆,记忆包括人当前积累的经验,积累前人的经验,学习必须打破今昔之隔。人的记忆又不是单纯的信息存储,还有各种能力的发展,信息的使用。但是记忆不一定需要文字,文字是眼睛可以看到的符号。 词,是指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语言。个人在学习,今昔记忆的积累的上不一定需要文字,而是根据生活的需要,选择需要的信息。
乡土社会一个人稳定的社会,历世不移,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虽然历史悠久,但是每个人的经验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个人的经验等同于世代的经验。甚至,乡土社会稳定的生活环境,简单的重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节奏,任何的记忆都是多余的。而在一个常常变化的环境中,我们每天遇到的都不一样,感觉自己的记忆力不足,方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因而,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时代经验,一个人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一个更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走同一道路,你先走,我后走,后走的所踏过的是先人走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不需要文字,没有了时间的阻隔。
没有发展变化的前进,有的只是按照以往经验的重复,我想这大概是也是乡土社会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
二,格局和秩序
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熟人社会,亲密联系,人与人之间也是没有明确的界限。西方社会讲权利,乡土社会讲交情和关系。乡土社会经验世代传递,长者拥有更多的经验,在乡土生活中占有话语权,形成了长幼有序,世代更替稳定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是从一个人推出去的,社会范围是一个私人关系形成的网络,中国的乡土就像是一圈圈的水波纹,这个水波纹的中心便是“己”。拥有的社会资源人脉关系越多这个“圈”的半径越大,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圈子。决定乡土关系的是圈子,在不在一个圈子里,决定着关系的亲疏。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是由这样无数的圈子组成的,其中每个圈子有不同的道德要素,没有同一个的一个标准,一切要看差序格局中当事人与我们的社会关系,才能拿出相应的标准来对待。这样的圈子富于伸缩性,群己的界限不明确,公和私事相对而言的。
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界限分明。这种形态很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部落传递下来,生活相互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零散求生,所以,团体是生活的前提。西方团体的道德体系,主要这两者观念:人人平等,人人公道。
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能自食其力每个在土地上自给自足,只有偶尔需要依赖他人,在这里,和别人发生关系是次要的,不同的场合不同程度的结合,并不需要一个经常固定的团体。差序格局主要的道德出发的是“克己复礼”,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观念。
家是乡土社会基本的社群,这个家的概念是可以扩大的,但只有父系这一单方面,乡土中国家庭的主轴是父子,配轴是夫妻(西方社会主轴是夫妻,配轴子女),夫妻并不是家庭的核心,所以夫妻之间感情淡。因为是父系有主导地位,所以,交往的圈子往往限于同性之间,同龄之间。同时中国乡土社会强调男女有别,本质上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感情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家庭家族的稳定,改变了原有社会的关系。乡土社会为了维持稳定社会关系,则避免感情变动。这样也就解释了,乡土社会离婚少,人人都在追求稳定不变。
这也就是中西不同的思维模式:
阿波罗式:人要接受世界,安于现状,维持稳定。
浮士德式:冲突时存在的基础,变化是主题,生命就要克服阻碍。
这种阿波罗式的思维模式下,乡土社会秩序,也是在求稳,为了维持秩序,一切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要被遏制。
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乡土社会是排斥人的社会,也是个追求平庸的社会。
乡土社会也是礼治秩序的社会。
法治:法律依靠国家的权利来推行。注重个人的权利保护。
礼治:依靠传统维护行为规范,传统就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注重修身克己,靠的是教化。
乡土社会世世代代生活环境稳定变化不大,经验一代代通用,礼治便能适用。现代社会变化迅速,以往的经验不在适用,单纯的礼治便也不适用。
现行司法制度照搬西方,和旧理念相差太大,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法治秩序,社会结构和思想上还得一番改革。
三,统制特色
横暴权力:利用权力去支配,权力是维持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关系的手段,是压迫性的,发生于冲突之中。
同意权利:从社会合作的角度出发,合作之中,干涉别人是权利,接受别人干涉是义务,大家共同完成分配的任务,基础是社会契约。
这两种权利相互交错混合,权力本身不具有引诱,真正诱人的是权利背后的利益,封建皇权其真实目的也是追逐剩余利益。
长老权力:乡土社会,变化很少,文化稳定,每一段生活遇到的问题都不同,活到老学到老,凡是比自己年长的会先于自己经历问题,他会有解决同样问题的经验,她也就是我的“师”,每一个年长者都有这种教化权力。长幼之序是中国亲属制度中的基本原则。
变迁的社会,文化不稳定,人不能仅仅依靠生活经验作为指导,更重要的是智力和能力,固有经验不再适用当下情况,这种教化就等于是顽固和落伍。
时势权利:经常发生在新旧社会结构变动时期,新旧交替之际,有人想办法,组织新的方法,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便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这是一种发生在特殊时期的时势,时势早就的“时势权利”。
社会变迁是始终存在的,没有所谓的静止。
社会变迁慢,较稳定,原有经验仍能适用,适合长老权力。
社会变迁快,变化大,这时候长老权力缩小,时势权利变大。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李逍遥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乡土中国》是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哪里有正版?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最为知名的一部著作了,可读性也是最强的。现在这本书的版本非常多,其实买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都可以,都是正版,任意书商都能买到,而且不贵。有些网上甚至能下载到PDF版的。资源非常多。
比如这个版本我看着就很好,还便宜。

求 «乡土中国»txt全本

1451729808@qq .康姆

乡土中国的作品目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乡土中国七八九节读后感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原创文章,作者:聚禄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xso.cn/76212.html

(0)
聚禄鼎的头像聚禄鼎
上一篇 2023年2月4日 上午8:31
下一篇 2023年2月4日 上午8:3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