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来历屈原的故事,端午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广告位招租
联系电话:13518188210

端午节起源为何?

端午的来历屈原的故事,端午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远古百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和信仰。后因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杀,后世也以端午节为屈原纪念活动。汉代时又有“端午”一词出现,但当时没有把这一天定为农历五月初一。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便形成端午节龙舟竞渡,吃饺子的习俗、饮雄黄酒习俗,以寄托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龙舟节,重旄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源起远古百越地区龙图腾崇拜和信仰。在汉代以前,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称为“夏历五月节”,这一天也就是夏代帝王祭祀火神和谷神的日子。盛夏端午,苍龙七宿升向正南中天,乃龙飞天之吉,也就是像《易经·乾卦》第五爻所说:“飞龙在天”。古人认为在南方有一条青龙,象征着光明和吉祥,故以五月初五为夏至。端午日的龙星,既有“得中”,也有“得正”,是大吉大利之象。从历史演变看,端午节有一个由祭祀走向节日娱乐、再到成为一种民俗文化事象的过程。它的渊源涉及到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的内容等等,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浓厚的节日习俗。在继承发展中糅合各种民俗,节俗具有丰富性。端午节习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扒龙舟和食粽,端午节礼俗主要有两种,我国两大礼俗从古至今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

端午节原本是祖先为祭拜龙祖而创造的节日、祈福辟邪之节。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时曾举行过“祈雨”仪式。后因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杀,后世也以端午节为屈原纪念活动。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便形成端午节龙舟竞渡,吃饺子的习俗、饮雄黄酒习俗,以寄托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还有纪念伍子胥的、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关于这三个节日起源和演变的问题,众说纷纭。从整体上看,端午节源于上古先民选择“飞龙在天”的吉日来祭拜龙祖和祈福辟邪的习俗,注入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时尚;视端午为“恶月恶日”始于北方中原,依附于纪念屈原和其他历史人物的内容。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与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齐名。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重五”习俗。端午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世界上有些国家或地区,还举行了欢庆端午仪式。它是我国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民间节日风俗,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6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开始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使用。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事象,端午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人文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了中国第一个被世界选为节日。

端午节起源为何?

端午节起源于天象崇拜,从上古时代的祭龙发展而来的。原是先人们为了祭拜龙祖而创造的、祈福辟邪之节。因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杀,后世也以端午节为屈原纪念活动。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龙舟节,重旄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起源于天象崇拜,从上古时代的祭龙发展而来的。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典籍《尚书·禹贡》记载了夏朝时期有关祭祀活动。盛夏端午,苍龙七宿升向正南中天,乃龙飞天之吉,也就是像《易经·乾卦》第五爻所说:“飞龙在天”。此条经文说明了古代人们把龙视为祥瑞之物和吉祥之神。端午日的龙星,既有“得中”,也有“得正”,是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原本是祖先为祭拜龙祖而创造的节日、祈福辟邪之节。《诗经》中就记载过端午吃粽子和饮雄黄酒。因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杀,后世也以端午节为屈原纪念活动;又因为我国南方地区流行以“五月节”为中心的祭祀活动,因此,历代都有纪念这一习俗的记载。还有纪念伍子胥的、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端午节”是一个由远古至近代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从整体上看,端午节源于上古先民选择“飞龙在天”的吉日来祭拜龙祖和祈福辟邪的习俗,注入夏季时令的“祛病防疫”时尚;视端午为“恶月恶日”始于北方中原,依附于纪念屈原和其他历史人物的内容。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听说秦军破楚都,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他虽有心报国,但又不能拯救这种状况,因此,屈原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完绝笔诗《怀沙》,遂抱石投汨罗江殉国。

沿江人民闻之,因担心屈原尸体被江、虾所食,便都划小舟去打捞。可是,他们捞上来的全是些死鱼和死物。一老大夫却端来一坛雄黄酒,倒在江中。大家吃后都很兴奋。说是要赶走蛟龙水怪,免得伤屈原之身。他让人把酒糟撒在江面上,然后再倒进米粮中。见老大夫们都这样干,老百姓还把米粮扔进河里,我希望鱼虾能吃到足够的米粮,便不再伤屈原之身。这便是流传至今的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吃粽子。后因怕饭团被蛟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楝树叶包米饭、外缠彩丝的粽子开发方法。后来又有人把米制成小圆球状,做成各种形状的粽子。此后,每年五月初五,这些练习慢慢演变成现在端午节赛龙舟活动、饮雄黄酒、食粽子的习俗等等,并借此缅怀大爱国诗人屈原。

纪念屈原说是一切民间传说中传播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一种说法,学者谭绍兵对此说作了系列的论证。黄榴丹还认为,虽然有很多说法,但是,纪念屈原说仍然占据着主流。

端午节由来

对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等;缅怀伍子胥曰;缅怀曹娥说道;源于楚地说等。始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的民族图腾祭说等。这些说法都有其根据。上述情况各有出处。在我国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根据学者闻一多《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所列百余种古籍记载,并经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由来是我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它早于屈原。但是几千年来屈原爱国精神与动人的诗辞,已经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且哀痛,天下论其词者,以传焉”,因此,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广泛,最深远,占主流地位。端午节是我国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就民俗文化而言,我国人民将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等,无不和对屈原的缅怀有关。

端午节起源?

每到阴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又传统的端午佳节。这一天,人们除吃粽子外还用菖蒲,艾叶等药物包成各种形状,挂在门庭上以示纪念。自春秋战国迄今,端午节在民间流传了二千多年。端午节与我国古代历法中“夏至”和“秋分”相联系,故又称为仲夏节或五月天中节。端午节起源有很多说法,但是用祭吊屈原的说法,却广为流传;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包粽子、划龙船,是一种常见的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有所本,或屈原之说,伍子胥之说,曹娥之说、三代夏至节的说法、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的图腾祭说等等,屈原说是最值得肯定的。

屈原,名平,生于公元前340年的湖北秭归县。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饱读诗书,博览群书,对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后来由于奸臣的排挤,流放江南,楚都为秦兵所破的时候,企图报国无功而返,含愤以身殉国投江殉国。他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所著有《离骚》《九章》等、《九歌》之类的诗篇声贯古今、蜚声海内外。

几千年来,屈原爱国之情,动人诗词深入人心,“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所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是最广泛最深远的,占主流地位。

在我国,端午风俗到处可见,其中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端午风俗”有其自身特点与代表性。这三种民俗活动是当地劳动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于是,在去年的中国端午节,三省四地的风俗被“打包”申请加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成功,成了惟一被评选为节日类项目。

秭归端午节的风俗主要包括激流斗舸,峡江食粽,临江祭祀,屈原庙会,悬艾吊蒲,骚坛诗会,蒸制粑粑,女儿归宁;湖南汨罗端午的风俗以龙舟竞渡为主、长乐故事会,端午吃粽,划着干龙船;苏州的端午风俗是端午吃棕,饮雄黄酒,龙舟竞渡,佩香囊,探百草,挂菖蒲。两地都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穿龙舟服、戴香囊、插茱萸的风俗。每个地方的习俗活动都有不一样的称呼,但是都是包着粽子、划龙船,在“三省四地”都有常见风俗。

屈原投汨罗之后,楚人为纪念它,纷纷把粮食放进竹筒里,放进河里,但是由于蛟龙抢食吞食,人们就改用苦楝树的叶子来堵住竹筒口,以五色丝线捆缚。这种方法既能防止食虫,也能使竹芯与树叶分离。蛟龙怕此物不敢碰。于是,人们在竹筒子口上缠了一些青绿色的树叶,再把它们捆扎起来,就成了粽子。后发展到用包着叶的粽子,现在已经成了百姓餐桌的美食。

按南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五月五竞渡,俗谓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又有说是端午节时在水中划桨以驱邪逐疫。划龙舟祭祀屈原这一风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原创文章,作者:聚禄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xso.cn/24009.html

(0)
聚禄鼎的头像聚禄鼎
上一篇 2022年12月18日 上午8:32
下一篇 2022年12月18日 上午8:32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