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克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基金会

广告位招租
联系电话:13518188210

有关巴拉克·奥巴马

巴拉克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基金会

巴拉克·奥巴马是一个完整的名字: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性别:男,非洲裔

2008年11月5日,从美国总统大选的计票结果来看,奥巴马正式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由此,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首位步入全国大选的黑人候选人、并顺利当选为首任黑人总统。

编辑本段简介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其父为肯尼亚黑人,妈妈来自堪萨斯州白人。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是哈佛第一个担位法学评论编辑,非洲裔美国人,并且在这期间得到全国的承认。奥巴马于1996年从芝加哥被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此后3年内再次当选;2000年参选美国众议院议席落选,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参议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奥巴马的讲话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受命于次日发表“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自己写演讲稿,并作了题为“不畏艰险,充满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的慷慨陈词。在讲话中,他建议排除党派分歧与种族分歧、圆“一个美国”梦。这一讲话之后奥巴马成了全美著名政界人物。同年11月奥巴马以70%的票数成功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奥巴马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会议还提出了以“结束伊拉克战争和推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中心的竞选纲领。他希望通过这次竞选来巩固其执政地位。2008年1月4日,参加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走在知名度比他更高的约翰·爱德华兹和希拉里·克林顿前面,引领民主党所有候选人的潮流。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确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奥巴马,由此,他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大选的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编辑这一段的家庭背景

奥巴马爸爸老奥巴马来自肯尼亚,妈妈安·邓纳姆,美国白人女教师。两个人的婚姻并没持续很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在他们结婚时,父母都已去世。奥巴马后来和他的母亲及继父一起,在印度尼西亚居住了4年。

童年奥巴马和妈妈Ann邓纳姆生于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跟随父母迁往夏威夷。母亲是个黑人女孩,她和父亲都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但由于家境不好,所以没有上过高中。邓纳姆在夏威夷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识并结婚,生一子,名巴里,也就是现在的奥巴马参议员。这场婚姻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当老奥巴马离开家乡到哈佛大学进修结束后。随后,邓纳姆嫁给了印尼学生罗罗·素托罗,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还带着六岁的巴里去印尼旅游。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母相依为命。她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则教他画画和打高尔夫球。邓纳姆将自己和素托罗所生之女玛亚带回印尼。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手工艺术——编织。邓纳姆热衷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如织布和编筐等,成了一个中手人物。在他看来,这一切与母亲的关系密不可分,因为母亲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影响着她的一生。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女儿的情况。在苏尔亚库素玛的记忆中:“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奥巴马年轻时曾去印尼探望过他的母亲,苏尔亚库素玛第一次看到了这位未来的参议员。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奥巴马父母离异,当我听到我的爸爸1982年死于肯尼亚的一场车祸之前,奥巴马只看到了他的爸爸。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一直是一个温和、善良、正直而又富有同情心的人。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是继承了父亲肤色,成了其政治生涯的一面旗帜。其回忆录最早发表于1995年,名为《父亲的梦想》。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和律师。从政之后奥巴马借其父之名(巴拉克),在他人日常对其称谓上,感受一下爸爸的印记吧。

老奥巴马出生于肯尼亚西部的一个穷小村子里,做了放牛娃后因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赴美留学,认识邓纳姆并生下奥巴马。在那里,他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在那里度过的时光让他至今难忘。奥巴马的奶奶以及很多亲戚现在还生活在这个小村子里,1982年,老奥巴马死于车祸,他还被埋进了村庄。他的父母和他的母亲都是黑人。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将未婚妻领进家门。此后,他一直住在这里。老奥巴马一生经历较为复杂。在肯尼亚期间,他与第一任夫人柯齐亚结婚,并生育2个子女,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用奥巴马的话说,爸爸从来没有真的离开过柯齐亚。“他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很多事情都跟他有关”。但是邓纳姆表示老奥巴马的确和柯齐亚是分离的,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他认为,这只是他的一种猜测。老奥巴马在夏威夷与邓纳姆结婚,可能也缺乏合适的证据。他说,他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奥巴马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里,他的家庭发生过一次大转变。老奥巴马在留下邓纳姆及其2岁儿子到哈佛求学之后,后与另一位美国妇女露丝返回非洲。在那里,他与他的三个女儿一起生活。露丝成了第三个老婆,在肯尼亚,给他生有两儿,他的儿子之一在车祸中丧生。但老奥巴马也常常去看望柯齐亚。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们,带着他们的“美国梦”一步步取得了成功.

编辑这段成长的路

奥巴马有着复杂的出身和坎坷的遭遇,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举办芝加哥市慈善事业,渐渐累积声誉。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读书时,成为《哈佛法律评论》的第一位黑人主编,这一职位一般认为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进了美国最高法院,担任法官秘书、然后步步敲门砖,但是奥巴马在毕业之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后来选择了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参加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崭露头角,使知名度遍及全美各地。同年,在国会参议员选举中获胜,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五任黑人联邦参议员。在竞选期间,他接受了许多媒体采访。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有些美国社团以奥巴马为证,融合能够超越种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宣布他的出身能引起选民的注意,不管有什么争论。“我父亲的经历让我相信他是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商人”。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苏尔亚库素玛说道,她能想像出奥巴马妈妈“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编辑这一段的参选历程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选举,亚伯拉罕·林肯只会坐在马车里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取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经能够手持广播喇叭作宣传了;在肯尼迪时代,面对电视中的千万观众,发表演说已是家常便饭。

奥巴马参选网站主页

无论是民主党奥巴马还是希拉里,都在2008年的美国大选中表现抢眼,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纷纷抢着办个人网站,鼓吹政治纲领、放竞选广告,即时的动态发布,还搜集民意民声。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展示政见和影响选民心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硅谷一位老专家点评道:“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了解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权力。”《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最为公开的网络、最具民主性的媒介形式,在选举政治事务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参与。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选民投票的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命运。奥巴马是一位黑人偶像,现年47岁,以平民出身、历经繁杂优势打“革新”、以“梦想”为名,脸上挂着阳光潇洒,变成最擅长使用互联网工具。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发布的数据表明,1月,奥巴马获得了3600万美元的捐赠,在互联网上筹集了2800万美元,并且,其中90%是捐款,单笔数额均低于100美元。

以及通过竞选集会等传统模式,及募款餐会举办方式迥异,奥巴马获得的那些小额捐款,大多为自发在线转账。应将此视为一种标志。因为他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募捐活动了。美国国会指出,每一个人都为总统候选人捐了选资金,最长不超过2300美元。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就必须拿出更高的额度来募捐。所以美国总统候选人一定要尽可能地获得捐款者,才有可能以筹款额压倒别的对手。

早于2007年一季度的初选期间,他小试牛刀、人称“菜鸟”,“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收到捐款10万,数量比希拉里多出一倍!捐赠的金额也比希拉里多。此后奥巴马有了“网络提款机”。《时代周刊》评:“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http://www.barackobama .康姆)上,爱好者将邮政编码录入网站,便可获得所在区域内针对奥巴马助选活动的资料清单,并依此参加了拥护奥巴马。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形同虚设的是奥巴马在党内的竞争对手希拉里,还在其官方网站中建立类似“邮编定位”,为了聚拢并培养支持者,不过,结果远不如奥巴马。究其原因在于奥巴马已经步入互联网WEB2.0时代。“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信息,但是没有人会去关注它们。”“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编辑这一段的“奥巴马现象”

被称为“奥巴马现象”,是在2008年总统大选的初选期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刮起了一股政治旋风。作为美国有史以来首位竞选总统黑人,奥巴马把“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了期待,继续创造美国政治史上的新记录,构成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强大政治能量,向传统选举格局提出现实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变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奥巴马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便在政坛掀起了一阵旋风,甚至还有人拿“奥巴马现象”和1960年前总统肯尼迪挟带着一股强劲的人气挺进白宫作比较。

今天,“奥巴马”这一称呼已经是美国第一政治品牌。它不仅成了许多国家媒体的头条新闻,而且也成了很多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奥巴马”这个名字已经改变了英语,在美国社会中,一批使用“奥巴马”作为词头的新名词应运而生,比如“奥巴马女孩”、“奥巴马风暴”、“奥巴马摇滚”、“奥巴马十月”等内容。《华尔街日报》连感叹都没有:在“奥巴马大潮”的冲击下,希拉里尚未溺亡,这本身便足以显示其作为政治家的卓越。《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布鲁克斯发表了一篇题为《当魔术消失的时候》的论文,认为“奥巴马狂热”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如今“O.C.S.”已成为新的英文词汇,在美国的政治议论中崭露头角。正是在这一“奥巴马狂热”的现象中,许多选民为之倾倒,帮助他谱写了一连串连胜。

“奥巴马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奥巴马所代表的希望与自信,迎合选民的求变心态。此变有数种: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选民要改变,要有一位能够领导美国摆脱困境;选民要有希望,要有自信,要有一位为美国指明新道路的领袖;选民需要一种能改变世界格局的领导人。美国正面临着由“战后的婴儿潮”向“后婴儿潮等”世代交替转变,选民们要求新鲜、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是“后婴儿潮等”的领袖。这三种变型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简单地说,奥巴马成了变革代言人。他是一位在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总统,但同时也是一位在国内受到批评最多的总统。选民们要有一位带领美国摆脱困境。共和党上台七年以来,经济一直萎靡不振,财政的大量亏空、美元的贬值和物价的飙升,也有次贷危机,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无医疗保险人数已达到5000万人。二战婴儿潮的一代人,马上就要到退休年龄了,未来很可能会遇到政府付不起社会保险基金。

从外部看,反恐愈反愈害怕,伊战愈陷愈深,盟国离心,外交乏人问津,国际影响越来越弱。尽管国力依然强大,科技领先,但是内外决策失误,已使美国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对选民利益有一定影响。内外交困,经济低迷,民不聊生。这时不改,更不改。面对这样的形势人心思变,对白白地消耗了资金,过分干涉国外事务,和国会陷入两党争议之中,减少社会福利开支以支付战争费用,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尽管奥巴马没有开出如何变革与施政的清单(施政纲领应该诞生于党代会),但是,“变革”这一主题思想是讲给选民们听的,成了他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主要原因。选民们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希望、新自信的领袖。

在美国人的精神深处,有某种共同理想与信仰,这些理想与信仰可以使美国人民无论身处繁荣还是困境,都可以永远保持集体的良知,不会失望,并且可以使各种肤色,各种信仰,各种阶层、各党派美国人一起努力。近几年来,尤其在“911”之后,这些美国人都有共同理想、价值理念与希望日益缩小,美国开始越来越走向分化的道路。奥巴马保证一旦就任美国总统,他会让全美国受到共同使命感激励而联合起来,让美国历史翻了过去几年,政治四分五裂、欲望屡遭失败的灰色篇章。与此同时,遵循美国政治中的常规,奥巴马还想告诉你,这个新美国人是如何起源的——美国梦中最质朴的东西。因此,在竞选过程中,他一直重复着“改变”、“希望”、“相信”等关键词,让他顺利将自己转变为肯尼迪接班人、新美国标志。

就像希拉里的顾问说的,希拉里可以战胜所有的对手,但是,奥巴马并不是参选人——他所代表的是一个运动。他并没有宣传某种政策,他宣传一个愿景;他是在宣传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和一个目标,即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他表现出了忠于一个信仰,忠于职守,以实现人的信仰为动力。在她看来,这就是她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变革。而且这一信念是变化,也正因为如此,大家对它的政策细节都不在意:梦本身已足够了。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巴龙认为,美国选民结构每16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变化,而且世代交替后,选民更倾向于冒着风险去挑选新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最喜欢的是那些有前途、最有活力的年轻人。因此,16年的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闻周刊》栏目记者艾特说,事实上,选民求变这一现象早在克林顿战胜老布什于1992年当选为总统时便有了先例。克林顿46岁时当选总统,是进入白宫的第一个“战后的婴儿潮”的年代。在他之后,很多人都曾经历过这一过程。奥巴马46岁时,正值“后婴儿潮等”时期。

实际上,它能在历史中找到源头,例如,自二战结束至老布什,美国总统实质上是二战老兵,上至将军,下至上校,后来去了中尉那里,做起艾森豪威尔将军来,肯尼迪,校级军官,老布什,尉级军官,在克林顿时期,二战老兵已基本退出政治舞台,然后是“战后的婴儿潮”这个群体,他们以克林顿,小布什为代表。现在的问题不是他们是否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他们是不是能够再登上历史舞台,因为这里面还有许多变数。至此,他们刚刚执政16年,在美国世代交替视野下,人逢喜事精神爽,也逐渐淡出了政治舞台,“后婴儿潮等”者将起。奥巴马今年46岁,恰好代表着“后婴儿潮等”的潮头人物,因此,正因为如此,奥巴马才对许多人寄予厚望。

“奥巴马现象”出现的大背景,美国民权运动从60年代开始,确实有不小的发展。

美国在60年代曾出现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它的主要内容是美国黑人对种族隔离与歧视的斗争,争取民主权利运动。在经历了6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已经突破了某些非常能干的黑人人才加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壁垒,如今,在美国政坛,有不少黑人领导人,政治家活跃在政坛,其中,小布什政府还有鲍威尔和赖斯。很明显,经过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为数不少的黑人精英跻身美国主流社会,并协助美国处理种族问题方面有不小进步。最有可能出现“奥巴马现象”的语境。不存在这种情况,“奥巴马现象”则毫无存在之理。

“奥巴马现象”的出现,和媒体的追逐轰动效应不无关联。媒体追求轰动性目的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发行量,但在现实中往往是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的。媒体的第一要务是收视率,媒体生存的利益根源,因此,追逐轰动效应,也成了媒体应有之义,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选民们从中,从后的心态。

媒体追逐轰动效应。奥巴马连续获胜,不仅提升奥巴马自身的信心与凝聚力,而且对于选民而言、尤其是那一批原本晃荡于希拉里与奥巴马中间的选民,同样造成了巨大冲击,从众心理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媒体在为自己辩护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一些新话题来吸引受众眼球,从而达到其目的。至于希拉里抱怨“美国的媒体不够友好”的问题,而且,媒体爱炒作,通常不一边倒偏向奥巴马和希拉里,但奥巴马近期却取得了连胜,媒体会给他更多一点赞美之词。由于媒体依赖收视率谋生。

此外,奥巴马也获得了更多媒体的追捧,也正因为奥巴马是一个新人,身上可供挖掘的新闻点比较多。还有,奥巴马毕竟是年轻人,正如上一段所指出的,奥巴马还更加关注像网络这样的新兴媒体,还更加便于与这些人员进行协作与沟通。在竞选期间,他的竞选团队就已经开始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向选民宣传自己。媒体对他的“开启新的时代”等作了大张旗鼓地报道,有利于其人气集聚,融资。

编辑本段的政治观点

一、经济方面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继续布什政府减少收入税的政策,计划把企业税税率由35%下调到25%。

二、在贸易中

奥巴马:促请重议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为了强化劳工与环境相关规定;支持同秘鲁的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与巴拿马自由贸易协定,它还同27个欧盟成员国就新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会谈;反对更改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扶持新贸易市场的开放。

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且在参选时许诺,如被选为总统,将于就职16个月后退出伊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表决,赞成向伊宣战,反对将撤军时间表追加到战争拨款议案上。他不久前说,假如选举总统的话,将于2013年达到为伊拉克制定的指标,以及撤出驻伊美军作战部队等。

四、健康保险等

奥巴马:支持继续实施现行健康保险制度,主要由雇主付款;支持联邦政府对儿童强制实施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建立一个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对全民健康保险计划的强制性实施,支持把现行由雇主付费的健康保险制度向自由市场体系过渡,以及对低收入阶层给予部分税务减免等。

五、外交方面

奥巴马:强调指出谈判重于军事行动,并指出将同伊朗,叙利亚,朝鲜以及委内瑞拉等国的领导人进行谈判。

麦凯恩:要求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中扮演更加积极和强大的角色,并承诺将促进美国与其盟国关系的重构。

六、气候变化等

奥巴马:承诺到2020年把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水平。

麦凯恩:支持到2050年把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30%;要求通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以及利用可替代能源来达到这一目的。

编辑本段顺利获选

奥巴马与拜恩在获胜后

2008年11月4日,美国主要电视网发布的一项初步统计结果表明,美国民主党候选人、4日,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总统选举中击败了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美国第56任总统已是定局。根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经赢得了297票的选举人票,比选举总统需要270份选举人票还要多;麦凯恩只得到145票的选举人票。

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后,在芝加哥发表演说,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他说,这是对过去一年工作最好的总结。也是对家人和队伍的感恩,并对他的对手麦凯恩致以崇高敬意。他说,他希望他的儿子也能成为一个有抱负、有远见、富有责任感的人,他相信他一定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麦凯恩后来还打电话祝贺奥巴马,奥巴马还说,他十分希望麦凯恩能加入美国政府今后共同合作。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有没有阿拉伯血统?

巴拉克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基金会

从那时起,美国就出现了黑人总统。400年来,来自黑奴制度的美国终于轮到黑人执掌政权。

前633天出任伊利诺伊州议员,在冬日严寒的上午公布参选,没有人想到,这张稚气未脱的黑色脸孔会走得如此遥远。在他身后,是一群年轻人。两年前奥巴马已经45岁了;四年前,他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律师。现在,奥巴马47岁。变化的不只是年纪,而这正是由奥巴马所改造过的世界。他的政治生涯也在改变。有生命的历史。

他,深色皮肤,黑白混血,被黑人视为救星的化身、马丁·路德·金博士再世,但是,奥巴马是不是真的黑人?他的种族身份到底有多重要呢?几乎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黑与不黑,美国人并不只是靠肤色,但却有着历史,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定义。黑不黑的人,是指那些肤色黑得发紫、头发灰白的人。正牌黑人指先辈们在美国为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白人所特有的那种“黑奴”气质,也没有黑人特有的种族歧视意识,更谈不上种族偏见了。这样一个黑人承载了美国黑人历史与灵魂之痛,承载了正统黑人文化。而且外来黑人也是外来者,就连讲话口音也不一样,不一定被黑人社区所认同。

奥巴马,白人,肯尼亚学生之子,其先辈从未做过美国黑奴,更未受黑奴之苦。更糟的是奥巴马白人祖先都是奴隶主,祖先之一也是南北战争南方联盟军队的成员并获得勋。在他身上体现了种族主义思想。就政治血脉而言,他是压迫者的一端,而非受压迫者的一端。

奥巴马自己是由白人外祖母带大的,接受纯正白人教育。他的母亲则是黑人。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哈佛大学毕业,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虽然有一点非洲裔血统,却是不折不扣的地道而又主流的美国社会精英。

奥巴马的父亲有12.5%是黑人血统,到了奥巴马这里只有6.25%了(奥巴马有50%的白人血统,43.75%的阿拉伯人血统),而且根据美国的法律,判定某人是黑人,一个边界就是黑人血统一定要占12.5%,那是奥巴马爸爸那水准。

奥巴马对肤色的运用非常成功,由于近几届总统选举,黑人中约90%投票赞成民主党,这个大功劳要归因于克林顿时代和黑人之间良好的交往。从这个角度来讲,民主党就是一个黑人党。没有黑人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选举中难以获胜,而奥巴马不过是在享用克林顿余果。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 .康姆 .cn/s/blog_5120a9e40100bp1a.html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 .康姆 .cn/s/blog_5120a9e40100bp1a.html

巴拉克·奥巴马回忆录有没有必读之处?

巴拉克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基金会

我终生为饥肠辘辘的读者服务,谁要是对我说,什么书都“必读”,我就会很反感。我不喜欢那些在书架上堆得满满的书,因为它们总是把书放在最里面,而不是上面。这句话使我比较不想看。我认为这是一种无知,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不会相信自己有什么偏见和无知。我想,凡是眼力好的读者,也是如此。我的意思是,我认为所有的书籍都应该被看作是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东西。因此,尊敬的目光敏锐读者,请了解,我跟你说的时候,我承认,你有这种趋势.

当然,在这一点上,这是前任总统最优秀的政治回忆录。没有人可以与之匹敌。我想,它也一定能成为总统的最佳传记。我看过一段吉米·坎摩尔(Jimmy Kimmel)和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谈论这本书的片段,取笑此书长达700页的(更有第二卷将陆续推出!),以我自己为例,最爱是一本书,一本书厚得很。当然,这两点是我想要的。因为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一块应许之地,恰好达到要求。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让我能够从另一角度来观察历史,也能从中找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对我等读者,那好像是一顿大餐。

尽管本人来自自由民主党,但是,我从来都不是奥巴马的狂热分子。我一直觉得他是个很有个性的政治家,而且我也不知道他是否会接受这个建议。请您说句公道话吧。我很满意他所写的有关他白宫生活的部分。他在他的总统竞选中,把很多事情都做得很出色。我尤其不同意他从其政府之初就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一些问题。我认为他在这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但同时也很难让我感到满意。我想,他在“稳定市场”上倾注了过多关注与心血,仿佛他就是某种有力量却很容易受到惊吓的上帝──这种精巧的伎俩──就是这个道理,他要小心抚慰华尔街。

当他为一个又一个的政治妥协反复辩解或让步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不久:他下决心囤积越来越少的政治资本,他不是怀念,要不就是忽略拓展自身政治资本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政治资本的扩张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曾坦率地说,他并非罗斯福的化身,罗斯福在这一领域很有造诣。

尽管如此,奥巴马仍然是一位优雅、雄辩、风趣的作家。他经常在演讲中使用幽默、夸张等手段来表达他的观点。他自谦过了头,对你想从事或者不想从事的工作,有时候近乎裸体地老实。他从不回避那些他认为对其有利的事情。他时而不只无情地直言不讳指出美国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甚至直言美国人民自己(这是一位美国政治家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论,他从来不应该承认美国人民会把任何事情搞砸)。

依我看,评论家忽视了该书中的某一点,即能使读者透过自己的双眼了解到作为美国总统是怎样一种体验,这无疑是正确的,正因为如此,此书篇幅如此之长。在书中,作者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一名总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就是说,当我们编写此书的时候,他不只关注历史,还放眼未来总统。他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理解那些曾经作为过总统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做好准备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没有经验本身,此书也许就是最佳指导,告诉大家当总统究竟是怎样一种(换言之,是一位实实在在干着自己事业的总统)。

此书是否必读?本书将告诉你如何阅读和理解这段历史。如果您有兴趣了解国家政治,或者奥巴马统治期间的历史,然后大声的说“是”。就算没看过,同时,它还是一部耐人寻味,趣味盎然的读本。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着名历史学家、作家和政论家。本书收录了许多有趣的趣闻轶事(是的,大笑),并对中外主要人物进行了精干而概括性的记述。我特别记得他对林赛·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的描述。要是看的话,你一定能听懂我说的话。

奥巴马共有兄弟姐妹数人,其姓名各为何?

巴拉克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基金会

巴拉克·奥巴马是斯坦利·安·丹穆和老巴拉克·奥巴马的唯一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个护士。别的总统还有同母异父的弟兄(或同父异母)——如福特总统及其著名的捣乱同父(或同母)弟兄——但没有一个像奥巴马同胞那样横跨世界各地。

总统当选者曾经表示,与自己关系很好,只剩下两姊妹玛雅与奥玛。但是下面就是我们在网上寻找的“奥巴马同胞们”,再精制而成的单子。

其姊妹

奥玛·奥巴马:据多数数据显示,她已经48岁了,是老巴拉克与大太太之女,奥玛与巴拉克是在她20多岁时初次见面的。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她嫁给了一个叫Ian Manners。,英国人

玛雅:38岁时,奥巴马妈妈与第二任老公Lolo Soetoro出生。她的父亲是位工程师,母亲是个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个可爱的女儿。Soetoro-Ng在檀香山教高中,他嫁给了名叫Konrad Ng的中国裔加拿大教授。

哥哥

马利克·奥巴马:50岁,1985年与哥哥巴拉克相识。当时他正在为自己的总统竞选做准备工作,他是一名出色的推销员。马利克居住在肯尼亚的科格洛(in Nyang’oma Kogelo),经营着一家电器店。

奥博·奥巴马:有40岁,哥哥在肯尼亚开了家电话店。

伯纳德·奥巴马:伯纳德,肯尼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38岁。

马克·恩德桑乔:由老巴拉克三夫人鲁思·恩典桑乔所生,马克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现生活于中国深圳。他向美国输出中国生产的货物,有消息称,他不愿意受访。

大卫·恩德桑乔:大卫在一次摩托车意外事故中丧生了。

乔治·奥巴马:26岁,奥巴马最小的同母异父兄弟。他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护士。长年无家可归,现生活于奈洛比贫民窟,乔治目前正学用功当汽车修理工。他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跑车和摩托车。就其处境而言,乔治告诉CNN“我在很好的环境中长大,我对现在的生活也很满意。”

其妻之弟

米歇尔·奥巴马只有一个兄弟:克罗格·罗宾逊,他是俄勒冈州州立大学的男子篮球队主教练。

巴拉克奥巴马女士

巴拉克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基金会

巴拉克奥巴马的妻子名叫米歇尔,是一位伟大的律师,奥巴马被选为总统之后就停业了,专门研究美国第一夫人这个角色。

原创文章,作者:聚禄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xso.cn/23037.html

(0)
聚禄鼎的头像聚禄鼎
上一篇 2022年12月16日 上午8:33
下一篇 2022年12月16日 上午8:3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