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是一等功臣吗
没错,一等功就是确立了立功级别。获一等功者可称一等功臣。
一等功退伍军人的处理政策
首先,我向我们遂宁一等功臣们敬了一个礼。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地方从事经济建设和管理。因为我还是个军人呢。现在想说的就是,在军队中能不能当一个二等军人?三等功臣等。你说,那你就不参加了吧?一等功的文字,似乎是各省市布置的任务。如果不是自己想干,也没必要去找组织上要求你当什么官。这完全取决于您的主动。你就干好了,我不反对你去任地方领导。只要能做到。我想,你也会被选中。遂宁作品任你挑选。你要做的事情,他们一定能完成。他们应无条件地接受你。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日子里,我们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你好运。全国一等功臣
一等功臣的含义。
我的空间有篇文章就是三大条令的,放在历史风云的分类中,大家拿到之后到纪律条令那里看立功与受奖都会明白。
如何才能当将军
第一是当兵!
刘备兼卧龙,凤雏于一身,何以未能一统天下?
水镜老师司马徽有一句很有影响的名言:“卧龙与凤雏得一可安身立命。”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人们誉为“千古贤相”。然而仁德之君刘玄德呢,得诸葛亮、庞统二位大贤才,却依然没有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他为什么会如此呢?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太看重自己的权力而忘记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因此,后世联想很多。有人以为,这是诸葛亮嫉妒贤能,故意压制庞统,所以1+1<2甚至1+1<1,蜀汉集团一蹶不振,只能龟缩于川蜀之地。还有的人觉得诸葛亮与庞统的感情还是凑合的,重点在于庞统的早逝,若庞统多存活数年,那么刘备的下场应该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很多读者的印象中庞统的死,这是蜀汉集团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其实这两个方面都不全面。最为现实的设想之一,就是庞统辅佐刘备平定益州,再到诸葛亮坐镇荆州和关羽的协助,这样荆州就不会至失了。这一点,《三国演义》里有详细描写。荆州未失,关羽未死,也不会有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
对历史问题的探讨力求应以史为鉴。也就是要分清正史与演义里庞统不同的面貌。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演义版,正史中并未这样评说。演义里罗贯中对庞统的这种高度评价,显然是为了提升刘备仁德之君。演义里庞统最有功绩的,莫过于赤壁之战,给曹操出连环计,促成赤壁火攻的计策。然而遗憾的是正史赤壁之战却没有庞统的记载。
真正了解庞统这一角色还必须建立在正史的基础之上。
一、在正史与演义中,在庞统身上有不一样的位置。正史认为他是一位贤明君主,而演义则把他看作一个奸雄,一个奸相。演义里的诸葛亮或庞统,都是张良一流的谋士,可在正史中,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陈寿认为诸葛亮乃管仲、萧何第一流宰相之才—与尊王攘夷相比、兴汉四百年,萧何还差得远。庞统呢,“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庞统颇具才学,亦较能筹划,若与魏国重臣比较,庞统当是荀彧(法正则是程昱、郭嘉)。荀彧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兴魏第一人。蜀汉幅员辽阔,仅有一州之地(蜀汉建国第二年,荆州即失去),夺益州首功是庞统,就此而言,庞统的确可视为魏国荀彧。但是在陈寿看来庞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谋士,蜀汉人才匮乏。相对来说,法正比较像刘备帐下的军师,出主意,与程昱郭嘉齐名。
司马徽把庞统评价为“南州士的冠冕”,在荆州诸先贤中,司马徽最看好庞统,以为最杰出的人才。这与他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也跟当时社会的风气有关。诸葛亮传记里,《襄阳记》载刘备访求司马徽,问天下大事,司马徽表示自己一介儒生,我不明白这一切,但我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有凤雏”。这就说明了当时人对于名士的看法与后来完全不同。司马徽以自贬的身份拔高了诸葛亮,庞统。
实际上司马徽对其评价存在着夸张之嫌。司马徽与诸葛亮庞统,等等,都有非比寻常的交往。庞德公是荆州名士,早年升迁认可司马徽,称水镜先生。在当时,他们都是名士中的高士。司马徽和庞德公多年知交,进出庞德公家,犹如亲临现场。诸葛亮是庞德公的得意弟子,庞统是庞德公的亲侄子。
正史中对司马徽评价还算可信,只认可诸葛亮、庞统为识时务的俊杰,不是演义里的,言必有一可安天下。
益州刘璋在汉中备受张鲁骚扰,遂邀荆州刘备入益州消灭张鲁。时刘璋与刘备会盟涪陵,庞统向刘备提议,涪陵会议,宴杀刘璋,可是被刘备拒绝,“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庞统此计,看上去不错,“将军不用兵之劳,落座一州”,刘备似乎不用动,便可除掉刘璋而得益州,但事实并非如此。刘璋父子称霸益州十余年,虽曰刘璋暗柔弱,但始终仁德爱民,颇受民心官心,就算是在刘备大举进攻成都之时,也有不计其数的百姓官员说愿跟随刘璋并替他殉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套用刘备的一句话,自己此次来益州,其根本宗旨不是劫掠财物,但必须长期称霸益州。他知道如果想要获得政权,必须依靠天下人民的支持,否则就是没有出路了。这样,赢得民心就是为了第一选择——宴会之际,即便能杀了刘璋,这也势必引起益州人士的群起而攻之。益州的官员极有可能拥刘璋的儿子为妻,坚决抵抗刘备。而刘备在这里,只是带来一万人,强龙不压服地头蛇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发生,完全只不过是益州的本土势力罢了。所以在这场战争中,他根本没有什么把握,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等待时机的策略,最终落得个失败。可谓庞统计策太过短视了。
后来,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前往平定张鲁,双反暂维持平静。庞统向刘备献上三策。第一是“攻心为上”,第二是“以柔克刚”。最终刘备选庞统中计。
应当说刘备的抉择非常英明。
庞统上策,与此前涪陵刺杀计策如出一辙,似乎刘备集团的成本最低,但后患巨大。关于下策不过是自保而已。刘备一直都有着天下大志,自然也就不去想了。他选择了中策。只中策而耗费不大,还能使益州官民看到荆州集团之勇。因此,他是选择了后者。与之杀刘璋,倒不如逼刘璋就范。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唯有刘璋自愿投降,益州的本土势力才能放心臣服,刘备才能接替刘璋统治益州。
杀杨怀后,高沛,刘备顺利攻占了涪陵。不久,刘备军队进攻雒城,雒城乃益州主要据点,雒城被攻陷后,可直接围攻成都。刘璋的手下拼死反抗,刘备军团包围雒城,大约有一年多的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拖军团的后腿,庞统亲自出马统领。遗憾的是,当攻击来袭,他中了流箭,很快就去世了,他今年才三十六岁。
庞统虽死,但已给刘备打下了攻占益州之基础。很快雒城就被攻下了,刘璋旋即投降,益州平定。所以当考核功臣的时候庞统、人们认为法正是攻占益州的第一功臣。
至于诸葛亮入川,就是庞统死后的事。但在正史中并不象演义,不是因为庞统死了,益州很难夺取,诸葛亮才前往辅佐刘备。但益州的全局已经确定了,诸葛亮一定要去治理政事。诸葛亮的拿手好戏不是出谋划策,但安邦定国。
即庞统之死,对刘备而言,的确是个很大的损失。因为他死得太突然,以至于没有来得及为自己的死亡而做任何准备。所以刘备只是哭得很伤心。然而庞统已助刘备攻占益州,当时已完成诸葛亮隆中对策中关键的步骤。这时庞统死了,不影响刘备日后的计划。
此后法正助刘备攻占汉中,汉中会战时,他成功地斩杀了曹魏大将夏侯渊,打败曹军主力部队。其时蜀汉,虽曰只有益州、荆州二州的地方,但地形险要、物产富饶,已拥有了和曹魏一较高下的势力!
虽曰后关羽败亡,荆州为东吴所夺,可刘备随即发动伐吴大战,荆州的领地不久就被刘备收复了。堪称庞统之死也,关羽的失败也不错,实际上,均未对刘备集团实力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那个时候,刘备有很大的机会和力量灭东吴统一江南。只不过刘备太过自信、妄自尊大、贬低陆逊罢了,导致兵败夷陵,使蜀汉完全丧失荆州的土地。荆州一旦失去,蜀汉就必须从祁山出兵。曹魏攻蜀虽难,可以说,蜀汉发兵的路还很长。诸葛亮六次北伐,多因缺粮撤兵,与荆州之失,有很大关系。
查看完整内容http://www.simaqingshan .康姆/post/1237.html 查看完整内容http://www.simaqingshan .康姆/post/1237.html
原创文章,作者:聚禄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xso.cn/2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