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

广告位招租
联系电话:13518188210

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

哪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好?需要几个!

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

1

藏族以西藏为主,余为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藏族人多信奉喇嘛教。

敬献“哈达”为藏族向宾客最为常见的方式、最为盛大的礼节,所献哈达愈长,愈广,以示礼节亦愈庄重。在婚礼中,献礼人和送礼者都会向来宾们献上一片洁白的哈达。向尊者和长辈敬献哈达时两手高举过头顶,体稍前倾,将哈达抱在座位前面。如果没有哈达,可以将哈达放在桌上,用嘴叼着,慢慢地从上面落下。对于平辈来说,只需要将哈达送至对方的手中或者腕部即可;如果不需要,可以用右手将其举起,放在背后。对于晚辈或者下级来说,就系到了他们的脖子上。对老年人,献花时不能用手指直接向对方递烟。若未低头,单手握着发,皆为失礼之举。在给别人敬茶时也要用双手端端,以示尊重。领受哈达者宜作与献哈达者相同之姿态,以示感谢。

藏民相见问候,点头哈腰,吐出舌头,致以亲切的问候,受礼者要笑一笑,频频点头。在藏历新年到来之际,藏族人都喜欢穿上节日盛装,到寺庙参加宗教仪式。有宾客来访,藏民守候帐目,迎接贵客。藏族人对老人,小孩和妇女都不穿裙子而戴头巾,以显示其威严。藏民遇到老人或德高望重的宾客,你得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里,靠近地面;见到晚辈,则脱去帽子和衣服。见平辈时,头略低即可,帽子抱于胸前表示客气。如果主人是老人,则不戴任何戴花的头饰。男、女分坐,且习惯于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有向宾客敬奶茶的习俗,酥油茶、青稞酒等礼俗。客人在家中作客时,主人要向客人递上一匙奶茶,然后再递送一杯。宾客来藏族家中做客,主人要喝3杯青稞酒,无论来宾是否饮酒,均以无名指沾酒弹拨。客人在家中饮酒时,一般先点一杯茶或一杯青油面,然后再点上三杯青稞酒,并让主人弹唱。如宾客不饮酒,不演奏,主人就马上端着酒边唱边舞地来劝。如宾客酒量不大,能喝下去的让添酒吧。客人在家中饮酒时,先让客人自己倒一杯,然后再把酒杯摆在桌上。连饮两口酒之后,被师傅添了满满一杯,宾客一饮而尽。客人喝多了,主人就把杯里的水倒掉,让他自己喝上几口,再继续喝第二口。这样一来客人们就不会喝很多了,师傅也非常满意。这就是藏族人的饮酒习俗。按藏族风俗,师傅献上酥油茶,宾客无法推辞,最少喝三碗,越喝越红。

敬酥油茶有一个仪式:宾客们在藏式方桌上坐了下来,女主人端着一个镶了银的小木碗,摆在面前,请客人吃,然后提一个壶或者一个热水瓶,将满满一碗酥油茶浇在宾客身上,主客们开始闲聊起来;客人喝第一口茶后,女主人把壶提起来,把空了的壶放在客人面前。待女主人再次提起壶,宾客们便可端着饭碗,轻轻的在碗中吹圈,那就呷一口吧,并且对茶叶打出的佳句赞不绝口;如果主人不小心碰翻了壶,客人就要把壶盖打开,倒一些水浇在壶嘴处,让茶从壶中冒出,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敬意。等到女主人第三次提水壶的时候,宾客呷了第二杯酒;到了最后一次,主人把碗端上来,客人才慢慢地喝茶。宾客们预备告辞了,能吃几口,但是不要喝干了,碗底必须留一些茶底,上面漂着油酥花。

藏胞最忌他人用手抚佛、经书、佛珠、护身符之类的圣物,以为违反禁规而不利于人畜。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礼仪非常讲究。维吾尔人十分重视礼貌和接待会见,习惯用手压胸的正中,将身体向前倾30度或者握手,连声说道:“您好”。主人向客人问好时,首先问候“您好”,然后才问“请坐”、“请站”等问候语。宾客席地而坐,切勿两腿伸直、足底向人;客人不能直接从门外进入,应走到门口,向主人问好后才可以进去。庭院之门忌讳向西,禁忌睡觉时头向东,脚向西,因此,正在为他们安排客房、放置卧具及枕头尤须留意。如果是在家中吃饭,则应尽量用自己喜欢的餐具,如碗、筷、勺、碟等等,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避免随意靠近灶台,水缸之类。

注意卫生,常用自来水龙头直接清洗双手和面部。有一次我发现有的人在水龙头下洗双手时不洗手,而是用毛巾擦眼睛或嘴。去维尔吾族的家作客,在进门及吃饭之前女主人要用壶为客人洗手,通常洗三次。在家里吃饭时,主人要用茶杯给客人洗菜或做饭。习惯一人特制茶杯,食宿过程中亦不更换。每次用完之后,都先将杯子倒干净,然后再用清水反复冲一遍。第一次送茶杯时,必须在我面前,对茶杯进行消毒,然后使用。

坐在家里时,应跪着,切忌两腿伸直,两脚向人。

吃过晚饭后有些老人要做“都瓦”,切忌东看看、西看看、或者起身。

从饮食上看,喜饮奶茶,喜食馕,爱吃拉面,包子,还有“炖整羊”“涮羊肉”“烤羊肉串”“羊和牛的锅”等。喜欢吃羊肉汤、羊汤粥、羊羹等各种汤食。烤羊肉串,是这一民族最为有名的风味小吃之一。他们爱喝酒,喜欢喝啤酒、红酒、白兰地等烈性酒,也爱用葡萄酒来助兴。每餐都要喝酒,而且酒量很大。喜吃鸡、鸭等野味。禁忌猪肉,狗肉,骡肉,鸽子等。

衣服忌短,上衣通常过膝盖、裤脚至脚,最忌讳在室外穿短裤。

肉孜节和古尔帮节,都是一个隆重的传统节日,无论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的小花帽。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游戏叫“跳远”,就是在跳完一个圆圈后再把这个圆圈绕一圈,然后从起点开始连续地跑到终点为止。他们喜爱的体育技艺,莫过于高空走大绳。

3。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信奉喇嘛教的牧民都喜欢穿着滚边长袍,头上戴帽子或者缠布,腰带悬鼻烟壶、脚蹬皮靴、多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以献哈达为主,递鼻烟壶为辅、装烟、请安等等,当然,如今也有鞠躬礼、握手礼了。献哈达是在婚礼前或举行重大节日时进行的一种仪式,目的是表示对对方父母及亲属的尊重,并表达自己对亲人们的感谢之情。献哈达时礼节与藏族相同。在婚礼上也有献哈达的习俗,但不像藏族那样隆重热烈。蒙古族牧民非常好客,注重仪式。他们对来客都很礼貌。邀请宾客走进蒙古包的时候,永远站在门外的西边,右手抱胸微躬身,左手指大门,邀客先行。在客人进房前,主人要先让客人用手摸一下自己的身体,然后才允许他们进房间或其它地方。宾客跪坐之后,主人按照浅茶满酒礼俗,热情洋溢地献上奶茶、美酒,又向宾客献哈达。

拿起师傅奶酒时,以按蒙古人敬酒方式左手捧酒杯最为适宜,右手无名指沾一滴酒,弹入头顶,说明首先祭的是天空,第二滴子弹指向地面,说明祭的是大地,第三滴酒向前弹去,表示先祭祖后,然后将酒一饮而尽。在仪式上,主人要把杯子放好,然后让客人坐在自己身边。若宾客不饮酒,只需将酒杯毕恭毕敬地摆在桌子上。

款待来客,佳宴是手抓羊肉、全羊席等。全羊席里有许多肉和鱼。要是贵客,主人会安排全羊席招待您,以示师傅对您的敬重。他们把狗放在家中,让它们在室内活动,以减少与人接触时引起的不适。蒙古人忌狗肉,不食鱼、虾等海味,不食鸡、鸭内脏、肥肉。送客时,师傅将宾客送到蒙包外或者当地边界。

途经蒙古包时,应轻骑缓行,避免惊扰畜群。如果是骑手,则必须用牛鞭和马蹄子来牵引。在进入蒙古包前要在外面放上马鞭子,不然,就认为是不尊重师傅。进门时应从左侧开始,进了包,由主人陪着,坐右侧;出包时要向左出,进包时再往右移,这样才能避免与人发生冲突。离开包时,应按原线路行驶。

从蒙古包出来以后,不马上上马上汽车,而是步行一段路程,待师傅返回时,才上汽车。

如蒙古包前面左边绑一根绳,绳一端埋于地下,则表示蒙古包内有患者,主人无法招待客人。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传统节庆活动,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举行,这是一年蒙古族人民曾一度举行的群众性大型聚会。每年有固定时间举行,也有不定时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大年、小年是蒙古族较为重要的节日(大年是春节,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4

回族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居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剩下的分散居住于全国。他们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人对长者敬而远之,居室中严禁放置猪皮和猪鬃之类的产品。

回族对他人自尊感很重视和尊重,顾他人脸面,不叫绰号。

“阿訇”为清真寺的教务主持人,深受穆斯林、回族人敬重。他们对每一个来访者都要热情款待,并向客人介绍自己的职业、姓名、家庭情况及宗教信仰等,使其受到良好教育。接待时,他们若是祷告、就不可受干扰。如果他们不遵守礼仪或有违犯禁忌时,就会受到严厉处罚。忌左手递东西。

凡有人喝的井,泉,都不允许牲畜喝水,也不允许任何一个人在小区里洗脸,或者洗衣。凡是用水器具和用具必须经过严格清洗消毒后才能使用。取水之前必须先洗手,盛水容器内剩水无法倒入井内。用水时必须使用干净器具,不得用塑料桶盛装,以防污染水源。回族日常膳食讲究卫生,凡有条件者均在餐前食用、餐后均应以流动清水洗手。

从饮食上看,禁吃猪狗驴骡马等、猫和所有凶猛的禽兽,禁止自死牲畜和动物及非伊斯兰教徒宰,严禁以食开玩笑,不能把忌讳的事物比作(例如,说不上某物的红色如鲜血)之类,连说话时都要避免使用“猪”这个词或者同音词;从信仰上看,严禁崇拜偶像,等等;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等等,严禁背地里诋毁人,评论人的缺点,严禁放高利贷和玩赌。在婚姻方面,禁止男女双方都要有配偶。通常采取族内通婚的方式,但是,对同乳兄弟姐妹的婚姻是受限制的。

茶叶、红糖,回族人喜庆之物。

5

壮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占绝大多数。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主要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其民间祭祀仪式包括有祭神和祭祖两个部分。壮族信奉多神教,崇尚巨石,老树,高山和土地等。家庭中也普遍崇奉祖先神。祖先崇拜占主导地位。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治理人间的神仙和神灵。各家各户正屋均祀“天地亲师”神位。有些人也信佛。

壮歌早已闻名遐迩,并经常举行对歌赛歌“歌圩”活动;壮族的刺绣,竹芒编和“干栏”建筑艺术,誉满海内外。

如有宾客造访,大家将热情接待。如果客人不在,则用毛巾擦去烟灰,再请人帮忙把桌子搬到门口。在主人的挺身而出下让座递上香烟,两手献上茶水。吃饭时,不要让客人吃自己的饭菜。家里来了客人不能大声说话,出入时,应在宾客的后面绕一圈。与宾客共进晚餐应与肩等宽着地,不可以跷二郎腿。

饮食上以米,玉米为主、薯类等为主要食物。认为老年人不宜多吃荤物。视狗肉,野味为佳肴,珍品。进餐时,不可让长者独自进厅吃饭。吃饭时,要等到年纪最大的长辈进了席,才可以打开;吃饭前一定要把饭菜准备好。长辈们没有动过的菜肴,晚辈不可先食;吃饭时,若不注意饮食禁忌或饮食方法不当,会发生事故甚至伤人。为长辈及宾客端上茶,盛上饭菜,一定要两手捧着送,而不可以在宾客前递送,也不可以在后面交给长辈;首先吃饱喝足的人,应该一一向长辈、客曰“慢吃”,又离其席;晚辈不可以落后于全桌人吃东西。

一般都爱饮酒。饮酒也要讲究礼仪和礼节,才能使客人感到亲切、愉快,同时又能增进感情。待客饭桌上有酒方显盛大。敬酒风俗是“喝交杯”,实际上不需要杯子,但使用白瓷汤匙。

龙州和其他地区的女性也有咀嚼槟榔的风俗,在一些地区槟榔仍然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不喜欢胡罗卜,西红柿,芹菜之类的。

尊老爱幼,壮族传统美德。在家中,老人与儿女之间,老人与小孩之间,老人对子女也应一视同仁。路遇长辈应主动问好,让道,不跷二郎腿,当着长辈的面,不要说污言秽语,没有跨出长辈。杀鸡的时候鸡头和鸡翘一定要敬长辈。

壮族民间禁忌在农历正月杀牲;忌小孩生后吃猪肉,鸡肉等肉类食品。有些地区青年妇女不吃牛肉、狗肉;女人生孩子的前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进入;这些习俗是由当地民族传统文化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忌生儿育女未满月女子上门串。在壮族民间,有“男不穿新鞋女不着新裙”之说,即男人不能穿新鞋,女人也不得穿旧衣服。登壮族人家竹楼,通常脱下鞋子。壮族人认为,在他们那里,只有在“火”中才能见到人。壮族禁忌戴斗笠、扛锄头等农具者入宅。如果客人来访,必须穿草裙才能进家门。火塘,灶塘,壮族人家最为圣洁之地,严禁用脚踏火塘和灶台三脚架。如果怀孕妇女不听丈夫的话,就会遭到丈夫的惩罚。壮族年轻人的婚姻,禁忌怀孕妇女出席,怀孕的女人特别不可以去看望新娘。有了新生儿,要把他放在母亲身边,并对其说一声“妈妈”,以表示尊重。怀孕妇女无法进入产妇家中。产妇家里不可有小孩。有产妇时,应挂衣袖枝条于门上或插刀以表忌讳。不小心闯进产妇家的人,一定要给宝宝取一个名字,给宝宝送件衣服,1只鸡或者对应礼物,当小孩干爹,干妈。

壮族属于稻作民族,对青蛙非常关爱,在一些地方,壮族设有特殊“敬蛙仪”,因此来到壮族地区,禁止猎杀青蛙,也不吃蛙肉。

6

满族人多数居住于东北三省,其中辽宁省人数最多。

满族很讲究礼节。在民间,有许多礼节叫“抱”,叫“抱”就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礼貌。通常相见要行礼请安;抱腰接面礼又叫迎亲,又称“送客”。如遇长辈,请完安之后才可以讲话以表示敬意。在北方,这种礼很常见,而且比较庄重,一般是在家中举行。最庄严的礼节就是抱见礼,即抱腰接面之礼。如果主人在屋里没有东西,就要请人把它抬出来挂上旗子。普通亲戚朋友见面,不分男、女都可以这礼让以示亲昵。旗子上绣着红纸或黄纸制成的图案和文字,象征吉祥富贵,并挂于门前。家里一般都有“万字炕”(即一房西、南、北三面都是土炕),西炕是最为高贵的,用以祭祀祖先,不可以随便去坐坐。旗子里装有纸钱,表示吉祥喜庆,所以叫挂旗。挂旗,亦为满族流行习俗。旗,又称门笺,窗笺。春节期间各家各户必须到门楣、窗户贴满了挂旗,有的则贴着对联,增添节日气氛。

满族主要食用稻米面粉等,肉食主要是猪肉,常以白煮方式烹调,例如满族名菜“白肉血肠”等。满族人喜欢吃酸菜。冬天严寒,无新鲜蔬菜,常把腌制大白菜(即酸菜)作为主要蔬菜。酸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以酸菜煮白肉,粉条,满族进入冬季后经常食用的一种菜肴。

节日里吃“艾吉格悖说”(饺子),农历除夕吃手扒肉之类的。这些食品都是彝族人民自己制作的。他们还有饽饽和汤子、萨其玛和其他具有民族特殊风味食物。

满族在接待宾客时不回避内眷,家女成员均可以参与向来宾敬酒之类。在这种礼仪中,有一种叫“满式”的礼节。为宾客上菜一定要结伴而行,宾客一收到女方敬酒,一定要喝干了,不然会被视为失礼。

满族最显着的忌讳就是不杀狗、不吃狗肉、不穿带狗皮衣帽等。

满族信奉萨满教。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把猪肉切成薄片,放入口中咀嚼后再放在嘴里嚼碎或用手指捏成小碎块。祭天、祭神、祭祖的时候,用猪、猪头作供品。屠宰前,要在猪的耳朵里注满葡萄酒,如猪耳抖,然后以为上帝以受之,即可屠宰,通称“领牲”。

7。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大多居住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他们正在服饰妆扮,居住起居、文体活动等等,均有独到之处。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长期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秧歌、鼓舞、斗牛等各种民间体育项目。每到节假日、喜庆日,朝鲜族群众则歌舞欢快。无论男女老幼,不但全部能歌善舞,并且对传统体育活动也都非常喜欢。

老人是家庭,也是社会到处敬重的对象,儿孙晚辈们对祖辈们的关心体贴感到自豪。晚辈不可以当着长辈的面饮酒抽烟;抽烟的时候年轻人不可以从长辈那里借一把火,更是不可以接上火,不然就会被视为不尊重;和长者同在一条路上,年轻者须领先长者,如有急事,非先不得,必须虔诚地对长者解释原因;路上遇到老人迎上来,青年要虔诚地站在路边问安,让道;遇到长者和自己同时到来或从另一方向来的人,要主动上前问好。晚辈与长辈讲话,一定要使用敬语,平辈间第一次见面,亦使用敬语。

爱吃米,善于煮米、水、用火是很讲究的。特别爱吃米粉、白米、小米、玉米等杂粮,对面条和馒头更是偏爱有加。以大米面为原料制成的各种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等、冷面等,亦为朝鲜族每日主食。其中以酸菜和腌菜最受欢迎。咸菜每天都少不了。特别是酸菜更是深受人们喜爱,其做法独特、制作简单且营养丰富,尤其是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更有好处。朝鲜族泡菜制作精美而久负盛名。

素有食狗肉之俗。常以家酿米酒“麻格里”待客。

餐桌上,匙箸和饭汤摆法固定。在这些特定位置上摆各种菜是十分讲究的。如果匙箸应该放在用餐者右边,饭菜放在桌面左边,汤碗放在右边,有汤汁的菜放在附近,没有汤水的菜放在第二位,调味品放在中心,等等。这些做法虽然简单但很讲究。婚丧,节日里不杀狗,不吃狗肉。

8。其他民族的习俗忌讳

彝族禁忌:忌吃狗和马、熊和其他动物的肉类;不准吃猪、牛、羊、鸡、鸭等肉食,否则就会引起疾病和死亡。春节3天内忌讳新鲜蔬菜入室,不然最不尊重祖先;女性忌吃难产死亡家畜之肉;禁止在新年后7天内推磨,否则就会让家穷;禁忌妇女与男人同室生活,因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不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安定。避免饭后将汤匙扣在碗边,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讳小孩在床上睡觉。禁忌妇女跨出男子衣服,更不可能跨出男人的身体、头顶。因为这样容易使丈夫感到不安全,甚至会有被人发现而遭到报复。禁忌女客登楼。禁忌女性赠送其饰品、衣物要送给他人,不然将影响生育及子女顺利发育。

傣族之忌:忌外人乘马赶牛、挑担、乱发进入寨子;不穿盛装到村寨外参加活动。走进傣家竹楼,要脱掉外面的鞋子,而屋里行走要轻快;不可坐火塘之上,也不可跨火塘而行,不可以进主人的内室或坐在门槛上;在火塘里动不了三脚架,亦不可以脚踩火;不许拿火柴、打火机和打火机盒。禁忌在家吹口哨,剪指甲;不吸烟、饮酒,不打麻将,不喝酒。不得以衣为枕,不得坐于枕上;不许把椅子放在火炉旁……这些都是佛教戒律中的禁忌。晒衣服的时候上衣应该晒得很高,裤裙应晒低;进入佛寺就要脱下鞋子,禁忌触摸小和尚头部,佛像,戈矛等、旗幡之类的佛家圣物系列。

佤族忌讳:不骑马入寨,必须下马于寨口;避免他人触摸头、耳;避免送辣椒、鸡蛋等;切忌随便进木鼓房;忌用竹筷,筷子等硬工具敲木或竹。禁忌送少女装饰品;禁忌宾客在家坐在女性坐过的鼓墩上或数钱;忌用竹棍敲别人家的大门,门面上要贴上写有姓名和地址的纸条。如果门前放一根木杆,表示家中有患者,避免外人入内。忌把小孩放在床上。女人不允许随意乱握男人头发,男人不可以触摸女人的双脚;禁止用手指触摸女人的乳房,否则会被认为是不贞行为。忌他人触摸头耳。

苗族忌讳:作客时不可去夹鸡头食用。吃生鸡时要用筷子夹起后再放进嘴里。宾客通常也不可以夹食鸡肝、鸡杂配鸡腿、鸡肝、鸡杂应敬献给老年妇女,鸡腿就交给孩子吃了。忌穿新鞋或拖鞋。避免横跨在孩子的头上,不然小孩就长不高了。忌用毛巾裹头,以免被烫伤或烫伤皮肤。忌讳女人和长辈坐在板凳上。禁止在有火塘的房子内吸烟、做饭和取暖等。避免杀狗和打狗而不食狗肉;不可以坐在苗家祖先神位上,火炕的三角架是不可以用脚踏的;不准在家里和晚上吹口哨;不许在门口放鞭炮和放鞭炮。不能拍灰吃火烤糍耙;嬉闹中不得使用带捆的苗家人;遇门挂草帽、树枝上或婚丧祭日不入室;路遇上新婚夫妇,不穿中间的东西等等。

哈萨克族禁忌:青年不得在长辈面前饮酒,不许用手乱碰东西;决不允许越过和踩餐布,不允许坐着装食品的盒子等器具。老年人不许在自己家附近的树林里放牧,更不可以去打猎、钓鱼和狩猎。忌面对面数主家家畜;无法越过拴住家畜的绳索,亦不可骑马入羊群中;忌讳人家当面夸奖孩子,特别是说不上“胖”,以为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倒霉的事;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猪肉,狗肉,驴肉等、骡肉以及自死畜禽肉,畜之血液。

瑶家禁忌:忌脚踩火炉撑架子;忌在火塘旁吸烟或燃火做饭。避免用火炉烧纸写文字;忌用竹棍敲打灶火,否则会引起火灾。进瑶家切忌穿白鞋、戴白帽子,因象征丧事;不能坐人抬木抬石上的椅子或梯子等。避免坐在门槛上;要在地上踩一脚蹬,表示下葬。穿着草鞋上不了楼;不要在灶前吸烟。不可以坐在主妇烧火凳上;去木排,切忌打“伞”,当你说到“雨伞”的时候,你应该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瑶族禁忌吃鱼。遇有人伐木,切忌讲“吃肉”、“死”这种不祥之语,等等。瑶族认为,猫肉有毒,不能食用。绝大多数瑶族都禁吃猫,蛇肉。瑶族祭祀神灵,忌用犬,蛇,猫和蛙肉等。

羌族禁忌:女性临产时在外挂枷单、背兜,避免外人外出;禁止小孩玩耍和打架斗殴。有患者的时候门上要挂一张红字条,避免外人造访;不可以跨越火塘,不可以脚踏三角架,也不可以烤三脚架的鞋袜衣物;避免坐在门槛、楼梯上;餐后不要将筷子横过碗口,也不可以倒着扣酒杯。

布依族禁忌:去布依族家庭作客,不准触碰神龛、供桌,火塘旁三脚架禁忌踩踏。否则会被视为不守信用。布依族惯以酒敬宾客,客人应该多多少少喝一点。如果主人不喝酒,就不准客人进家。布依族村寨有山神树、大罗汉树等,严禁他人接触、砍伐。在祭祀活动中,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规定,就要受到惩罚。布依族的礼物一定要给双数。

高山族禁忌:女性妊娠后忌刀斧、猿肉和山猫肉、穿山甲肉及并蒂果实的加工等等;女人使用的织布机,男人是不可以随意摸。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作文

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

中秋节各地的风俗习惯

[福建省

浦城县的妇女穿行在南浦桥上吃求寿的食物。在民间,月姑常被用来做为送女和迎亲的工具。建宁仲秋之夜,俗以挂灯作为求子月宫之吉。上杭县仲秋时节,子女多在拜祭月亮的时候向月姑邀功。其法,用竹筐做月姑替身,若有神降临,竹筐就自己摇,以其摇之多少,卜吉凶。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早在宋朝就有了,当时叫“月娘”,后来才叫“月仔”。龙岩人民在食用月饼的过程中,父母将把直径二控制到中心、三寸长的圆饼是给老人吃的,意为秘密的事情不为晚辈所知晓。闽南话称这为「天公作美」。此俗源于月饼里藏着反元杀鞑子的信息这一传说。拜月时,先点上蜡烛,再点烛,点燃后把纸倒进纸杯内。金门在仲秋祭拜月亮之前,必须先祭拜天公。拜天专用的红也做得很像天公不作美。拜天公用作仙桃型红色,称天公。拜月之红,则作猪羊之形,数量一定是9头猪,16只羊。

[广东省

广东各地区都有在中秋节食用芋头的风俗,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元末杀死鞑子的史实。在明朝以前,芋头主要用来作食品和药用。中秋节杀死鞑子之后,就用它的头来祭祀月亮,后改为芋头。直到今天,广东人剥了芋皮,还叫它「剥鬼皮」。

〔在山东省〕

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祀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秋后,各家各户都要在自家门前举行祭月活动。诸城、临沂、即墨除祭月,还要扫墓祭祖。冠县,莱阳,广饶,邮城一带地主亦在中秋宴饮佃户。在农村有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中秋祭月仪式,以庆祝丰收,祈求来年平安健康。在即墨中秋节,吃了一种应节食品,叫做麦箭。

〔在山西省〕

潞安中秋宴节,邀驸马。永宁仲秋夕恭祭太阴星主。大同县的月饼叫团圆饼,大的有两三尺,中秋夜并有守夜的习俗。石楼县仲秋祭城隍。

[河北省

万全县把中秋节称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画着太阴星君和关帝夜阅春秋的画像。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日是个大寒天,农民们都在这段时间里把青菜吃完。河间县把中秋雨当作苦雨来打,中秋节如果下雨,那年青菜一定是口感差。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之夜,男泛舟崖上,妇女们也布置了佳宴。举凡婚丧礼仪,男女皆可参加。无论贫富都要吃瓜。中秋之夜,举乡饮酒,以庆功为主,或送礼品相赠。请边仲秋有吹鼓手沿城门宣扬,以讨赏,例与端午同,除夕之夜。又以“八月十五”为父亲节,每岁则设酒筵于村头,宴上必备月饼与月饼糖等食品。洛川县中秋节父母带领同学们带着礼品给老师们拜节日,午餐更在校内聚餐。

〔在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之夜,烧斗香。香斗周围糊一层纱绢,描绘了月宫里的风景。还有香斗是用线香整理而成,上插纸扎魁星和彩色旌旗。上海人民的中秋宴,是用桂花蜜酒来辅助的。

〔在江西省〕

吉安县中秋黄昏,各村用稻草烧制瓦罐。人们把用土烧制好的石灰倒入一个大瓦罐内。等瓦罐烧得通红时再放入醋。这样连续几天,便能把米香、酒香、糖香散发到整个村子里去了。这样才会香气四溢,弥漫整个村庄。这种习俗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举行,由本村人或邻乡人轮流主持,到了夜晚,人们便将瓦罐挂起来,放于街市上,以迎接新一年的佳节到来。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用鼓乐迎接于市街,一直到十七日。

[安徽省]

婺源的中秋,孩子们用砖瓦堆起了一座空心的宝塔。塔身上悬挂着帐幔匾额和其他装饰品,并在塔的正面放置了一张桌子,摆设各种敬拜塔神的用具。这情景令我想起儿时在家乡过中秋时所见的情景。晚上则是里里外外都点燃灯烛,灿烂可爱。在中秋节期间,人们将自制的月饼,糕点及瓜果蔬菜等摆于桌上,用竹杆或竹竿击打,发出清脆响声,以示祝贺和祝福。绩溪仲秋的孩子们打炮。在民间还有一种叫“打火仗”的习俗,即由小孩用一根竹棍将鞭炮击断,然后点燃蜡烛点起火来,燃着了,就会喷出浓烟。中秋炮就是用稻草编成的发辫,湿透了,又捡起往石头上砸,使发巨响,有游火龙之俗。打时,把竹筒内装满火药,点燃火药后往龙身喷射,喷出一股火舌,即在地上形成一条长龙。火龙,就是用称草扎出来的一种龙,身插香柱。游火龙可以和锣鼓队一起去,游到每个村庄,然后被送到河里。

[四川省]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演杂剧、声乐和文物,称「看会」。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到集市上买回许多食品。在食用月饼的同时,四川人中秋节还打粑,杀鸭,吃麻饼,蜜饼等。中秋前几天晚上,当地居民都要举行祭灶仪式。有些地方还点燃桔灯。还有的人把桔子放在桌上或灯笼中,表示要做一个「桔灯」来迎接新年。把桔子掏空点上蜡烛挂在大门口表示庆贺。有的人把桔树砍下,挂到树上,叫「树灯节」。还有的孩子把柚子插满了香味,走街串巷地跳着舞,被称为「舞流星香球」。

《乳源县志》中也有记载,中秋节食芋头可治疗疥癞。这是对当地民间传统饮食习俗和灯俗的生动描绘。广东仲秋还有孩子提灯笼的习惯。每逢中秋节晚上,人们会点燃一盏盏灯笼,照亮夜空,让人感到温馨和祥和。灯料为红柚皮雕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灯,灯火辉煌,带著一阵阵花果芬芳,让人爱不释手。还有用竹子或竹木制作的灯笼等。东莞的年轻未婚者,还在月亮底下烧香、燃烛,恳请月老牵线搭桥。霞浦素有中秋曳石之习俗。曳石出自戚继光之手,用石块拴绳,在街上拖着,逞强,用于恐哧敌军。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

1、阿昌族,分布于云南境内,人口2.7万多人,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亦发达,特别是擅长打长刀。他们喜欢饮茶和吃茶,特别爱唱“阿昌”歌,并把这种音乐称为“阿昌调”。自有一番语言。—采茶

2、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总人口159万多,论管理农业,自有一番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流传于云南和青海,人口1.2万多人,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主打打刀的“保安刀”非常有名,自有一番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散居云南,总人口8.2万多人,以农业为主,并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弹唱

5、布依族:散居于贵族和云南一带,现有人口254万多,以农业为主,享受“水稻民族”的美誉。自有语言,自有文字。—石板屋,绣花和雕刻面具

6、朝鲜族: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现有人口192万多,以农业为主,以擅长种植水稻著称,自有一番语言。—跳板和长鼓舞

7、达斡族,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现有人口12万以上,以农业为主,同时从事畜牧业并拥有自己的文字。—剪纸、玩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云南,总人口102万多,以农业为主,寺塔林立、竹楼、竹桥展现独特的建筑艺术,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德昂族,产于云南,人口1.5万多人,以农业为主,因擅长种茶而著称,自有一番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总人口251万多,以农业为主,兼林业、鼓楼和风雨桥等、风雨亭,侗乡一大特色,自有语言,自有文字。—泡芦笙拦路迎客

11、东乡族:以甘肃、宁夏和新疆为主,37万多人,以农业为主,善种植瓜果。自有一番语言。

12、独龙族,分布于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在黑龙江和其他地区,总人口有0.6万多,以狩猎、农业为主。生活习俗与汉族相似,但其生产技术比汉族要先进一些。自有一番语言。—做毛皮服饰和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1.3万多人,经营多种修理业、运输业、手工业,自有语言,自有文字。—拉手风琴和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内蒙古,和黑龙江有2.6万人口,以畜牧业为主,自有一番语言。—驯鹿和爬犁

16、高山族:以台湾省为主,剩下的少量散居于福建和其他东南沿海地区,人口40人左右,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自有一番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产于贵州,广西,云南,人口大约43万多,以农业为主,自有一番语言。――做糯米团和地戏

18、哈尼族:散居云南,125万人,以农业为主,擅长梯田,并拥有自己的文字。

19、哈萨克族:新疆各地均有,人口大约有一万多,以畜牧业为主,善绣,绣品远销日本等十余个国家,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总人口10.4亿,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国家,自有语言,自有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产于黑龙江省境内,现有人口0.4万以上,为我国北方一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自有一番语言。──做鱼皮衣服渔乡好吃生鱼

22、回族:主要居住于宁夏、甘肃和新疆一带,其余分散于全国各地,总人口860万多人。—摔牛、炸油的香味

23、基诺族,分布于云南省境内,人口1.8万多人,以农业为主,擅长种植茶叶,自有一番语言。──乐器迪他和跳鼓舞

24、京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多人,以沿海渔业为主,兼营农业、盐业,自有一番语言。—演奏独弦舞和踩高跷的哈亭

25、景颇族,分布于云南省境内,总人口11万多,以农业为主,种水稻和玉米等作物、旱谷这种农作物,自有它的文字与语言。──目脑纵歌舞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于新疆、黑龙江等地,现有人口14万以上,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自有语言,自有文字。—吹奏及握手礼

27、拉祜族:散居于云南省境内,总人口41万多,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的文字。

28、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多人,主要从事农业,妇女擅长纺织,“黎锦”“黎单”名扬天下,自有语言,自有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于云南,四川,总人口57万以上,以农业为主,有本民族的文字。傈僳人的服饰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上刀杆

30、珞巴族:散居于西藏,现有人口0.2万多,以农业、狩猎为主,并拥有本民族的文字。

31、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总人口约982万,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牧业、自有语言、文字等。—穿着旗袍、跳萨满舞、摔跤的二贵

32、毛南族,广布于广西,总人口7.1万多人,以农业为主,擅长养菜牛,编花竹帽。民间流传着许多民间舞蹈。自有一番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产于西藏,现有人口0.7万多,以农业为主,善于编竹藤器,做木碗。自有一番语言。

34、蒙古族:产于内蒙古和新疆,人口480万多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自有一番语言。—弹奏马头琴、蒙古包、勒勒车等

35、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总人口739多人,以农为主,有刺绣和桃花织、锦蜡染、银饰素有名气。节日多与祭祀活动有关。自有语言,自有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广布广西,总人口15万多,以农业为主,种水稻,玉米,并拥有自己语言。

37、纳西族,产于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有27万多人口,以山地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自有语言,自有文字。—东巴舞、腊染等

38、怒族:云南省2.7万多人,以山地农业为主,并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和努寨

39、普米族,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人口2.9万多人,以农业为主,同时从事畜牧业并拥有自己的文字。—吹奏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族:分布在四川等地,现有人口19万多,以农业为主,大白芸豆为名特产品,自有一番语言。——羌寨

41、撒拉族:青海和甘肃均有分布,8.7万多人,以农业为主,艺术也很发达,并有自己的语言。

42、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现有人口63万多,以农业为主,除栽培水稻以外,一般也栽培茶树、经济作物甘蔗,自有一番语言。

43、水族,分布于贵州,广西两省,总人口34万多,以农业为主,好种植水稻及糯稻,并具有本民族的文字。

44、塔吉克族:新疆3.3万多人,以畜牧业为主,也有农业和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新疆人,现有人口0.4万以上,主要从事商业,兼手工业、畜牧业,自有语言,自有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现有人口19万多,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并拥有自己的文字与语言。—太平洋舞和高台会

47、土家族:产于湖南和湖北,人口570万多人,土家织绵素有“色彩绚丽、制作巧妙”之称,自有一番语言。—摆手堂

48、佤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多,务农,木鼓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曾多次参加全国民族舞蹈的评奖,自有语言,自有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总人口721万多,以农业为主,好种植粮棉、瓜果,自有一番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新疆境内有1.4万多人左右,以畜牧业为主,并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51、锡伯族: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人口大约17万多,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自有语言,自有文字。

52、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现有人口17万多,以山地农业为主,自有一番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总人口657万多,喜吃“砣砣肉吧”,喜欢喝“杆杆酒”;舞蹈音乐别具一格,自有语言,自有文字。—虎节

54、裕固族:甘肃人,大约1.2万多人,以畜牧业为主,提倡骑马射箭,并有自己的语言。

55、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多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自有语言,自有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总人口超过1555万,为我国第一大少数民族,“壮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自有语言,自有文字。

各民族风俗习惯

各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

维吾尔族民居,多为院落,一般门切忌朝西开。门对着院子中央或四周是个缺口。房子是方形的,前廊很深,庭院中多种植花卉,葡萄,果树等,打扫卫生很干净。住房周围种植树木花草,既美化环境,又可净化室内空气。房间砌土炕、墙壁悬挂壁毯、开设壁龛,并装饰有各种花卉图案。服饰方面,男女均着便服,头缠银圈。在饮食上他们用面粉、大米是主要的食物,喜欢喝奶茶,佐以粉烤馕。他们喜爱吃面条和饺子。饭菜品种繁多,包括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和烤肉。喜爱穿棉袄、皮裤、布鞋和皮靴。喜食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等、石榴之类的果实,以牛食为主、羊肉,还有鸡鸭鱼肉等;对肉类和禽蛋也很偏爱,特别是对肥嫩多汁的牛肉、鸡蛋、鸭肉十分喜爱。禁吃猪肉和驴肉、食肉动物和凶禽猛兽;绝食所有动物的鲜血。

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是,男女老幼都头戴四楞小花帽。男女皆喜穿大袍大褂,上身穿窄裤,下裳长筒裙,下披细布头巾,腰系腰带,脚蹬布鞋或皮靴,脚踩高跷板。男子一般都喜欢穿着对襟的“袷袢”和(长袍),内穿刺绣图案短衫。妇女喜着长裙和短裙,下装多为窄袖长袜或宽腿裤。女人喜连衣裙,大衣是黑色的对襟背心,头戴耳环,手锡和戒指、项链和其他装饰品,女孩更梳着小辫,如今,城市居民普遍穿着时装。

维吾尔族人对人有礼貌。在家庭里,客人来了也不叫主人起来迎接,而是让他先坐在椅子上等候。认识尊长或者朋友的时候,习惯用右手按住前胸的正中,接着身子向前倾,不停地打招呼。在节日里,人们喜欢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家中来了客人,热情接待。他们喜欢跳“跳”,特别是在节日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盈而动听,以旋转速度快、变化大而闻名,体现出维吾尔族人民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有着经商的传统,但传统手工业也非常发达,且艺术水平很高,他们做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和小刀、民族乐器等等,都有其特有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多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方式使草原地区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牧区春夏秋三季居住着可拆带圆形毡房,冬季居住平顶土房。在草原上放牧时,有很多地方都要喂牛羊或饲养骆驼。哈萨克族的饮食十分丰富,他们喜欢吃牛羊、用山羊奶做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喜欢马奶、骆驼奶还有酸奶,奶茶等等。肉中含有一种叫亚麻酸的物质,能使皮肤细腻光滑,具有美容作用。牧区的牧民吃肉比较多,夏天食用新鲜肉,冬天食用提前熏干羊肉,且喜食马肠子。在草原上,人们喜欢吃烤熟了的羊肉和牛肉,还有用牛肉做成的各种食品。肉煮熟了,削成薄片,拌上面片,洋葱,葱和胡椒,就成了哈萨克族最喜欢的“纳仁”。此外哈萨克族人也食用使用马油和小米、白糖拌“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之类食品。

牧区哈萨克的男子冬季一般都穿着羊皮和狐皮、狼皮大氅,外套在驼毛絮中;夏天多穿羊毛或兔绒外套,叫“哈萨克装”。裤子多采用牛皮缝制,称“夏里巴尔”。青年男女都喜欢穿白色或浅色的呢绒衣裤。女人爱穿红等色连衣裙,天冷了,外面套一件对襟棉大衣,还穿着羊羔皮,狐皮,狼皮的外套。青年男女穿着花裙子、小上衣、大裤衩等,脚上穿长筒裤。女孩穿着各式各样的绣花衣服,用猫头鹰的羽毛做花帽上的帽缨。男子穿着白色短衫和黑色长裤,脚蹬黑皮鞋,有的还戴白毡。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季头戴白毡帽,女子头戴白布披中间,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哈萨克族戴圆形皮帽。妇女穿黑色短衫,裤腿上系有带子。哈萨克族的牧民穿着长统皮靴,冬季穿着毡子缝的袜子,外面穿着皮靴。哈萨克族的饮食很讲究。哈萨克族好客,款待来客应把家中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把羊宰了。主人将羊肉和猪肉等放在案板上,把羊放入其中,让客人品尝。吃饭的时候,主人首先要把一盘带羊头的肉给客人吃,客人从盘子里接过羊头,割掉羊头右颊一块肉,亲自食用,再把羊耳割下来,送给主人家的幼小的人,那就把羊头还给师傅。

哈萨克族的男女双方娴善骑术。妇女则喜欢骑马射箭等娱乐活动。青年男子爱摔跤,爱刁羊,逢年过节,喜气洋洋,牧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骑术表演与竞赛;“姑娘追”,是年轻人喜欢的娱乐项目之一。

回族以农业为主,也有一些做生意的,同汉族的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喜欢养花,院内花团锦簇,室内种植盆花,注意清洁卫生。服饰方面,穿的是传统服装,头饰以银首饰为主。在饮食上,肉食仅限于牛羊驼马鸡鸭鹅鱼类。蔬菜以黄瓜、茄子、辣椒、番茄、菠菜、芹菜、萝卜为多。禁食生猪,驴子,骡子,狗类肉类。饮食结构以主食为基础,兼营副食,其中肉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饮食上各有千秋,家庭饮食通常采用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等、烤饼及香豆子花卷是主要的,也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等等、清汤牛肉面,凉粉,这些都是别具格调的美食,回族爱喝茶,以饮砖茶,红茶,青茶,沱茶为主。吃茶时要用开水冲泡,然后再加入少量食盐、白糖或醋。待客的时候,通常也会将白砂糖、红枣加到茶叶中。

服饰上,散居于城镇中的回族衣着与汉族基本一致。他们大多喜欢着传统民族服装,有的还喜欢穿用银做的银鞋。位于回族聚居区,通常人到中年,男人都会戴上更小的帽子,身着白衫,上衣青色、褐色坎肩。青年女子则喜欢穿浅绿色的长上衣,配上蓝色裤子,脚穿花布鞋。青年妇女喜欢穿着纯素青黑大襟衫袄。老年妇女则喜欢穿深色棉袍。已婚妇女通常盘头戴白、青色的布帽或者头巾。未婚女子大多不戴帽子,也很少戴布褂,只穿青蓝对领的衣服。未婚少女通常梳辫子而不戴包。老年妇女则喜欢戴黑、白相间的头帕和红绿相嵌的围巾。中青年女性有戴耳环的习惯、戒指和其他金银首饰之习。

俄罗斯族有1万多人。新疆59.8%的人口主要生活在伊犁和阿勒泰。内蒙古的比例为32.4%,余下的分布于黑,辽和京。18世纪后相继迁出俄国。俄罗斯族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用俄文写成。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以商业为主、服务业及园艺,养畜,养蜂业。信仰基督教,但也有一些宗教色彩较浓的风俗。生活习俗,服装等与独联体的俄罗斯民族基本相同。信仰佛教,信奉萨满教和基督教,对宗教的虔诚程度不亚于其他国家的居民。更信奉东正教。家庭以大家庭为主,男女均为已婚制,未婚者极少。民风勤劳。相当多的人口都是邻邦俄罗斯的亲属。

鄂温克族人口近三万。内蒙古为88.8%,其主要聚居区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他们以狩猎为生。其余部分分布于黑龙江、北京两省一市。其先民属肃慎族系。鄂温克族曾有索伦、通古斯之类的头衔。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狩猎业则处于次要地位。鄂温克为该民族的自称,为通古斯语,大山林里人之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民族种源和北魏时期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室韦,唐代贝加尔湖东北部林区鞠部落存在渊源关系。鄂温克族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良好生活习惯,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牧区普遍使用蒙古语文,农区通行汉语文。狩猎方式以打猎和猎捕相结合为特点。养殖驯鹿经验丰富。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有些则遗存了熊崇拜。鄂温克人民热情好客,口头文学浓郁、民歌婉转、舞蹈奔放。

苗族人口740万。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的苗族人口很少或没有进入城市,而是以散居形式居住在农村。贵州49.8%的人口主要居住在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余部分则散布于湘,滇,川,贵,鄂三省。苗族旧时因居地、服饰不一样,称谓也不一样。苗族历史源远流长。新中国根据人民的意志统称为苗族,为古“南蛮”子孙。苗族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形成自己独立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尊先祖蚩尤,对于我们古老的民族来说。建国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逐步恢复了国家对苗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治地位,使苗族成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光荣传统的民族。封建王朝时,部分苗区仍是中央政府无法统辖的“生界”。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古壮字。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多用汉语汉文。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享有一定影响的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拉丁拼音苗文字,创制于1956年,正在推广运用。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其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苗族民间歌曲和芦笙舞。苗族刺绣,蜡染等、剪纸及首饰制品,瑰丽多姿。苗族的服饰以“穿花衣”而着称。苗族以飞歌,芦笙舞着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苗族历史、传说和故事,其中有些是以神话传说为主。苗族祀奉先民、崇尚自然。苗族节日很多,以十月苗年及纪念民族英雄亚努四月初八为主。

壮族人口1549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壮族聚居区,有“歌海”之称。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占绝大多数。壮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1.3%)及滇、粤等省。其先民以狩猎采集为生。壮族是在古老的百越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解放前有“南蛮”之称。自号布壮,原汉名僮,1965年改壮实为壮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壮语、民歌、歌谣、舞蹈以及体育、武术等丰富的文化艺术成果。在壮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明朝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将领萧朝贵、右江人民革命的领导者韦拔群以及其他杰出的人物等等。壮语是以汉语借词为主,兼用少量外来词构成的民族语言,具有自己鲜明特色。1955年,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主的壮文。壮家人爱耕田,善织布,有“布匠”之称,是全国着名的纺织之乡。壮乡起源于秦汉时期铜鼓、岩壁画以及起源于唐宋时期的壮锦,都是十分着名的。每逢农历四月初四或五日为“老人节”,五月十五为“五月天”。壮族民风兴敬祖先,热心公益。壮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民间喜欢对唱山歌,三月三歌墟远近闻名。中元节,壮族地区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大型节日。

京族近2万人。广西为86.9%,主要居住在北部湾的京族三岛。他们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其余部分分散于黔,粤三省。现在仍以“土着”自称。京族曾被称为越族,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志,称为京族。他们世代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林业。京族具有本族语言和土俗字的特点,但是很早就普遍使用汉语文。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以渔业为主,取得了不少经验。民间习俗多祭祀,歌舞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是多神、敬祖的。京族少男少女都喜欢对歌,舞蹈是跳天灯的,民族乐器独弦琴,音色悦耳。

柯尔克孜牧民居住的圆形毡房称“勃孜宇”。它是以当地盛产棉花而得名。夏天多栖息于平原河流旁,冬天又迁向阳山谷居住。他们的饮食以玉米为主,还有少量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定居柯尔克孜族大多居住在平顶方形土房内,设有壁龛、天窗,居住四周种植蔬菜瓜果。他们还喜欢吃一种叫“吐尔”的菜,是用大麦或玉米做成的面团卷起来后食用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还盛产粮食。主要是牛羊肉、羊肉和奶制品,还有一些肉类加工产品。乳制品包括酥油和奶疙瘩。奶制品是以牦牛为原料加工制成。牧民爱吃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等,吃牛、羊、马等多种肉食及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的传统服装是十分考究。青年男女喜欢穿长条形长棉衣或短衫。男人们都爱戴毡帽,上身是白色绣花圆领衬衫,冬季则是黑色和蓝色“袷袢”,下装宽裤、高筒靴。夏天则以棉袍为主,镶金边,下裙呈半开式。妇女喜对襟上衣缀以银扣;男子喜欢戴皮凉鞋,脚踩软底大球,脚后跟系一红绿相间的布条。还有一种穿着多榴长裙,下端的裙子带有皱悯、大衣黑坎肩,袢袢。男子喜欢穿大领宽袖衫和无孔宽背裤。女孩一般都偏爱红色衣裙,头戴红色的丝绒圆顶小帽,也有的头戴大红水獭皮帽。男子则多着短装和短大衣,下裙上钉着各种图案的纽扣,以显示其身份地位。老少皆宜穿着绣着图案的高筒皮靴。妇女的首饰以金银为主。未婚的妇女梳着很多小辫,结婚后改为扎双辫。有的妇女用银质首饰作佩环,戴在胸前。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姑娘们还喜欢在头帕上绣各种图案的花边和花纹。有的则戴铸了图案的圆银片胸装饰。在节日里,客人来了就用羊肉招待,并向主人表示欢迎。柯尔克孜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凡有宾客造访,均应取出最佳饮食招待,尤其是宰羊待客,最受人们的敬重。移居的时候,邻里之间必须宰羊相持,以表示辞别或欢迎。

锡伯族村屯周围筑起围墙。住宅一般为单进或复式四合院,房后有门,门旁砌栏栅。房屋自成院落,庭院栽植花木蔬菜。民居多为木构架建筑,屋顶有瓦檐或砖瓦结构。大门多朝南。锡伯族妇女喜欢穿黑色衣服。住室窗户、箱柜及其他家具均雕刻有花纹,以牡丹、莲花最为普遍。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后一般不举行婚礼,而是在自己家中举行隆重的结婚仪式。锡伯族女子善于剪纸,用纸糊成的窗户,全部饰以剪纸,非常漂亮。,从饮食上看,以面条和大米为主要食物,喜欢奶茶和酥油等、奶油和其他乳制品。

忌狗肉。春天喜欢吃青菜和萝卜,冬天爱吃萝卜和土豆。秋季习惯于吃圆白菜,韭菜,胡萝卜等、芹菜、辣椒腌的咸菜称为花花菜,作为冬,春季节食品。又喜农闲狩猎,渔猎,并以鱼肉腌腊鱼肉。

从服装上看,女性爱旗袍,男人穿着对襟短衫,裤脚扎脚踝,如今,中青年男性喜欢穿制服和西服,女人喜欢连衣裙。

锡伯族讲究礼节。家庭生活长幼有序的晚辈向尊长行礼“打千”。

锡伯族和汉族在节日上基本上是一样的,比如春节,清明和端午。锡伯族迁伊犁以后,把农历四月十八离开东北西迁时与父母兄弟离别的那一天,作为年度纪念日,全“牛录”(旗)老老少少都去野外进行娱乐活动。

塔吉克族散居于海拔约3000米的大山谷中,每到春季播种青棵和豌豆、耐寒作物,如小麦,夏初赶畜,在高山草原上放牧,入秋后返村采收,越冬,过起了半定居、半游牧生活。由于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他们与汉族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塔吉克族在衣食起居方面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妇女穿着用羊毛织成的短皮衣,里面镶银纽扣,穿黑色或蓝色短衫,下裳为长筒靴,外裹毛毡制成的厚被,冬天还要加一件大大衣。男人们穿着无领对襟的长外套和系带,天冷的时候再加上一件光面羊皮的大氅;妇女穿长筒裙,裤腿外翻,脚蹬布鞋,脚踩大花鞋。头戴羔皮的圆形高筒帽,用黑绒做面,上面绣有几条花边,帽沿下翻的时候,遮住双耳及脸颊,可以御风雪,已婚妇女系围裙,佩戴的圆顶绣花棉帽,缀上后帘,可以御寒,出门的时候,帽子上戴着一条方形的白头巾,新嫁娘绑着红色头巾。妇女穿着短筒裙,下装用厚布包腰,外罩大开衫。男女双方均穿着毡袜,穿着野羊皮软靴,以牦牛皮做靴底,柔软结实,适宜攀缘山路。男子喜欢饮酒,妇女喜爱饮茶。塔吉克人最爱吃酥油,酸奶和奶疙瘩、奶皮子和其他乳制品、喝奶茶,肉食是上等的食物。

塔吉克族村落,多为正方平顶,木石结构住宅,墙壁多由石块和草皮垒砌而成。房檐下铺着白色的毡子或棉毯,房顶也用同样材料制成。屋顶架上树枝并涂以混合麦草秸泥土。门向南偏东或西偏南。大门朝东,通常在角落里附近。房顶用木板搭成拱形,两边设有窗户。顶部正中开有一天窗。

塔吉克族的家族通常三代同堂,男性为一家之主。婴儿降生后,父母就开始忙碌起来。宝宝出生了,真是喜事一桩,亲朋好友闻讯赶来祈福。当父母将新生儿抱回家后,要用面粉将婴儿面面包成圆形或方形,然后再将它放到母亲手中,让她吃。给宝宝撒上面粉,以表吉利。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要互送礼物给对方,并向女方表示祝贺。塔吉克人讲究礼节、热情待客,谁带走了客人的某样物品,表示恳求宾客去作客。在进餐时,要先向主人鞠躬致谢。避免用脚踏盐和食品,避免在羊群中骑马,避免靠近主人羊圈,也不要用脚踢羊,我觉得大不敬了。忌将衣服放在桌子上,如有可能,应把衣服穿在腿上。用餐时避免把饭倒扣,待师傅整理好餐具后,方可离开座位,谈话时切忌摘帽。

塔塔尔族饮食中,品种繁多、味道鲜美。以肉汤饭为主,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马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式各样的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还有各种各样的炒菜等等。

塔塔尔族住宅多使用土坯,砖,石块等材料、木材和其他材料建筑。有单层结构和二层或三层以上多层框架结构两种形式。有土房和木房之分,房门通常是朝向阴面的。室内有灶台及炊具,也有用木板制成的炕。塔塔尔族大多居住在套间里,房外均筑围墙自成庭院,厨房里还设有炉灶和馕坑。牧民有自己的贮奶窖和贮藏食物的地方。为了避免食品变质,每一个仓库或者院子里垒砌挖掘一个深坑,夏季放置易腐食品,冬季放积雪、冰块,这类食品储藏室被称为“帕孜”,牧区塔塔尔族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生活在帐篷里。

塔塔尔族传统服饰,男人通常穿着绣花的白衬衣,再加上齐腰的短背心或者黑色的对襟长衫、黑裤、喜欢穿黑色的、白色两色绣花小帽,冬天多戴黑卷毛皮帽。青年男女喜欢用绣满图案花纹的布质头巾裹着头部和四肢,戴一红布帽沿。妇女们把镶着珠子的小花帽当作漂亮的衣服,喜欢穿白色、黄色或紫红连衫有褶边长裙。青年妇女则着青绿色长筒裙或阔裤衩,脚踩布鞋或白色拖鞋。年长者更着带领、左衽白衬衣,再加上乌黑的齐腰短坎肩儿。年轻者则穿无袖上衣,下裳窄而宽,下摆略呈弧形。通常多系布腰带、冬、秋季、头戴皮帽,穿着各种长短外套,短袄,长辈加套鞋。妇女们喜欢穿白色及粉红色的衣服,有时也用红、蓝相间的服装。如今塔塔尔族的年轻男性大多穿着西装、时装。

原创文章,作者:聚禄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xso.cn/14072.html

(0)
聚禄鼎的头像聚禄鼎
上一篇 2022年11月27日 上午8:31
下一篇 2022年11月27日 上午8:3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