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这首诗的意思简短,蝉这首诗的意思20字

广告位招租
联系电话:13518188210

古诗中蝉的意思是什么

蝉这首诗的意思简短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

一 意象与寄托

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

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

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谁告诉我古诗《蝉》的全文以及意思,还有


唐 ·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虞世南写的蝉古诗的意思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

古诗《蝉》(虞世南)的寓意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蝉”的诗意

蝉的诗意 立秋一过,秋风乍起。蟹肥菊黄的季节开始让万物的脚步渐渐地慢下来,享受成了秋天的主题。此时,只有枝头上不停鸣叫的蝉,还不断地高亢着。 其实,蝉或许也是不愿意再鸣叫的,可是“高温之下有勇蝉”,而它的生命只存在于热之中。所以,究竟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还是不愿意鸣叫,其实我们也难以知晓,就如庄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道理一般。但是它的声音,是有诗意的,它的一生,也是有诗意的。 也许,这种诗意,很少有人会苟同。 唐太宗手下的秘书监虞世南就曾这样夸鸣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喻蝉餐饮玉露,生性高洁。而它的叫声,在这位秘书监看来,是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的。而且由于其位于高处,具有高格,因而,它的声音自然能传得远,并谓之这并非是因为借了秋风的缘故。虞世南如此看待众人眼中聒噪不已的鸣蝉,不能不说是蝉的幸运。这位虞大人,托物言志,既赞赏了蝉的高尚境界,又表明了自己的居高思远的高洁品性。 应该说,他笔下的蝉也是过了秋的,不然何来“非是藉秋风”之句?实际上,秋日之蝉,已是为时不多,寿数将尽。生命的存在,更多的只是一种对于生存渴望短暂的游离。如若秋意凝重,蝉便无法再引吭高歌,这是自然界生存的规律。可是,蝉的另一面又让人扼腕——只要有一天还能“唱”,还能抖动身体(蝉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位大自然的歌唱家就不会停止歌唱! 这是一种毅力,更是一种与人生永恒的博弈。或许它本身毫无诗人想象的高洁,毫无我们想象的精神,但自然界赋予其的这种品性却令我们汗颜。 《唐诗别裁》里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也以《在狱咏蝉》来表达当时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也曾作《蝉》一首,以蝉喻己。而王沂孙也在《齐天乐》里大叹:“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这些,其实都是诗人以咏蝉来寄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表现,但不管我们是否认可蝉的高洁与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随着夏天的延长,春秋的变短(并非自然界规律,而是气温升高环境恶化的结果),蝉的生命似乎在延长,而更重要的是,蝉的鸣叫也在延长。 由是,我想,蝉的诗意,其实只是存在于它短暂一生的不停鸣叫中,直到死去。或是高洁,或是高贵,我们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一生充满拼博的诗意,或许它是一个真正的实干家。

原创文章,作者:聚禄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xso.cn/108669.html

(0)
聚禄鼎的头像聚禄鼎
上一篇 2023年2月27日 上午8:33
下一篇 2023年2月27日 上午8:3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